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冲突的几率也增加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相较于幼儿园更高了。在此说说自己几个不成熟的观点。
1、鸡娃必须先鸡好亲子关系。这个是基础,试想,谁会听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的话呢?所以,必须要让娃喜欢、依赖我们。能不吼就不吼,能不打就不打。又打又骂只能适合小娃,等孩子长大了,这样的打骂等高压方式(包括一切强制的手段),肯定会行不通,甚至会造成孩子反感、厌学、叛逆、亲子关系恶化等后果,这个肯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所以,鸡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柔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愿意听,而且从内心里认同,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迫不得已学习,不要觉得是被逼迫的。改善双方关系的方法很多,简单地说,多说鼓励、赞赏、引导式的话语,尽量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习。
2、吼娃是不对的,但有时不可避免。首先,得承认吼娃是不对的,而且效果也不好,因为在吼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不知所措,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的好处。吼娃只是更多在发泄一种情绪,有时是正好父母自己不顺心的时候,孩子只是一个触发点。所以,我们往往会后悔、自责。其次,学会原谅自己吼娃。我们都不是圣人,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也只是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教孩子学习,谁没有情绪、谁能做到时时微笑,时时温柔而坚定呢。应该也会有很温柔从不发脾气的妈妈,但至少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妈妈,我相信,在吼娃的道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只是尽己所能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吼娃不代表就不是好妈妈,不吼娃不代表就是好妈妈。
3、吼娃是需要补救的。原因见第一点,我们需要时时维护完善亲子关系,吼娃对亲子关系是有影响的,所以需要补救。方法呢?在读了罗娜•雷纳的《不吼不叫》后,有所启发。她提出的方式是A-B-C-D-E法则,即在对孩子生气时,按照自问需要解决什么(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 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五个步骤来进行。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火气一上来,就什么原则都忘了。怎么办?那就要真诚地对孩子道歉,表示自己做错了,争取下次不会再犯,请求孩子的原谅。同时,要记录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激怒,想对策不在相同的情况下生气。
实例:昨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想要蒙混过关,只求进度,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我就生气了,对他一阵吼,他有点委屈,并且拒绝继续接着学。过了几分钟,我平静下来,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不该对你吼,我对你大喊大叫是不对的。但请你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事,妈妈都是爱你的。妈妈生气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因为你做的这件事。”孩子也平静了下来,继续学习,并且要求第二天给他买书看。双方和解、妈妈反省。
总之,我现在觉得,鸡娃就是与孩子不断和解的过程,也是与我们自身的期望不断和解的过程。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或观点,也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