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启蒙微课小结
热度 4已有 1181 次阅读2019-4-9 10:19
|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数学
学龄前儿童真正明白20内加减法原理和规则前,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前数学思维心理运算,这段时间幼儿要完成数量表征、模式规律、构建数字网络三个阶段,此时他的抽象思维和理解力才能真正进入纯数字运算的抽象领域。前三个阶段不是单独割裂有明显分界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促进发展。
一、数量表征
1. 从生活中理解数字表征:
静态表征:物件(两个鸡蛋、三块积木)、动作(跑两圈、跳三步)
动态表征:因果关系(豆腐切1刀、2刀变几块)、对应关系,重点掌握替代表征(1个袋子有10颗糖,3个袋子有几颗——不是通过乘法计算,而是通过纯数字推理得出结果)
2. 在一天的生活作息中理解时间
理解顺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同时发生
理解分类,区分事件的类型:是否每天都发生、是固定还是变化、做的人是否同一个
3. 注意到生活中变化或递增的规律:运动、钟表、日历
4. 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单一原因:只有递增或递减
多重原因:既有递增也有递减——进而理解守恒性
5. 儿童在进行累加计算前必须知道:
A. 数字表示数量
B. 数字有大小
C. 我们可以采用更多或更少这些词
D. 数字4和6有固定的位置,4在6前面
E. 在序列中出现较晚的数字表示更大的数量
F. 因此,6比4大
通过对生活事件的观察、玩各种小游戏完成这5部分,掌握10以内的数量表征,进入第二阶段。
二、模式规律
表征和模式是抽象思维的两个标志性阶段,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本阶段希望儿童的思维变得有序,注意力慢慢脱离完全具象
1. 排序
能够区分基数与序数
先比较,才能进行排序——排序是比比较更难的能力,学龄前通常只能做到8个事物的排序
2. 模式
认识对称(镜像、左右手、折纸对折)
找到重复性,从ABAB开始、再到ABBABB、AABAAB、ABCABC
先学会找图形规律,然后再找数字规律
3. 数字的三个名称
基数、序数、奇偶数
用成双成对来解释偶数(举例人体器官、数玩具数量等)-- 学习奇偶数有60%时间是学习偶数
偶数熟练掌握后,发现有落单的就是单数
4. 数轴 -- 让隐形抽象的数字规律可视化
在数轴上数数(顺数、倒数、奇偶数顺/倒数、找前后相邻数),填数字(奇偶数填空、涂色、扔骰子前后运动)
5. 做模式规律题的三个步骤
先比较差异(分类能力)、再弄清顺序(空间表征)、最后一一对应填写答案。
我们目前在家带娃做游戏、思维书也仅以上两个阶段的内容,着重构建孩子的抽象思维,没有涉及任何算式符号运算。
经过8、9个月的游戏互动,能看出娃会自己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做简单的加法(例如自己从1+1=2推出10+10=20,进而自己发现100里包含10个10,数手指数出20里有4个5的结论)。图形规律题大多数时候自己能找到重复的规律,但贴答案贴纸时却经常贴错,可见一一对应的有序性比较差。
接下来一年会进入具象运算、构建数字网络关系、最后才到抽象数字符号运算。另外,等量代换题型我还没找到特别好的教法,请各位前辈们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