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娃妈,首贴献给志愿填报,给大家聊聊小语种(小语种泛指所有英语以外的外语)。
先介绍一下背景: 楼主本科是华东五校之一西班牙语专业,进校时西班牙语是全校最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毕业之后全班(乃至全院)遭受现实暴击。而且随着需求萎缩、小语种人才供应暴增、大多数雇主无从验证从业者专业能力,职业天花板越来越明显。
所以近年来但凡有亲友来咨询小语种专业报考,楼主都是竭力劝退的。
首先,小语种专业的就读体验,真的是非常非常糟糕。
一是读小语种真的很辛苦,差不多是文科专业里最辛苦的。我的同学都说比高三还辛苦。由于在课业上投入时间的比例太高,严重影响了我们本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二则小语种的学习内容特别像小学生,而不是大学生。想像一下,一路卷到18岁了,又要从a, b, c, d,my name is han meimei开始,一个动词光一个时态下就六种变位,而且整个大一都在学这些,背单词、默写、背课文,这对于任何一个有追求、对大学学习有向往的学生而言都是令人绝望的。
而且你在学这些内容的时候呢,英语还会急速退化,尤其是发音和语法。楼主在高中的时候在北欧待过一年,说了一年挪威语,回来之后英语的整个语音语调都不好了。
总的来说,读小语种,尤其是前两年,会让你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假的大学。
可能有人会说,过程不要紧,主要看结果,最后好就业就行了。
那我们来看看就业。
在我们进大学的时候,西班牙语雄踞各高校就业率榜首,分数线也虚高,甚至高过各高校的王牌专业。等我们要毕业的时候,再理性地看看这个数据,感觉自己仿佛是高位被套牢的接盘侠。
这个数据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100%的就业率显然是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产生的,但是供应量上升并不是一件很有门槛的事。在我们上大学的四年以及之后的若干年中,各院校的西班牙语专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开设出来,再加上去西班牙留学的海归,供应量激增,而需求并没有质变。这就导致供需关系整个被颠倒过来了。
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率统计只统计你有没有找到工作,而不会统计你找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工资有多高、五年、十年后的发展怎么样。
小语种相对高薪的职业选择只有两种,一种是外派。这就会和你当年选小语种时候饱含的那种情怀出现巨大的落差。你幻想的是浪漫的法兰西,结果去的是非洲大工地。幻想的是皇马、巴萨、纳达尔、flamengo、毕加索、Frida,结果是去委内瑞拉坐装甲车去上班、在玻利维亚的高原上呼吸困难、疯狂蜕皮。而外派的工资呢,也在逐年走低,从大几十万,到小几十万,现在也有十几万的。至于原因,参考我前面说的供需关系。而且,很多外派工作是点名只要男生的。所以,就谁也别看不上谁吧。
另一种就是翻译。大家都听过同传的日薪吧,小语种同传的日薪比英语同传要高,日薪过万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大多数情况还是要通过翻译公司接任务,那到手的薪酬就只有6000左右。有些人可能会算,日薪6000岂不是月薪20万,岂不是年薪200万?
这个真不可能有……
对于英语同传来说,在体力脑力吃得消的情况下,旺季是可以做一个月做15-20天的会。但是对于小语种,你可能一个月只能接一天的会,那日薪6千就变成了月薪6千。或者两三个月只有一天的会,甚至只有半天的会,因为有的会虽然天数多,但需要小语种同传的时间并不多。为了每次机会都能抓住,你必须要变成一个全才。小语种翻译很难像英语翻译那样专注某个领域,说我只做医学翻译、只做法律翻译、只做金融翻译。小语种就是碰上什么领域都得上,今天机床轴承,明天癌症攻克,后天石油化工……大学期间学着最没技术含量的东西,毕业之后一天换一个专业。如果有人立场做精做强,只做某个小语种的某个领域的翻译,那接单量可能得以年为单位记。
除了这两个高薪的选择,其它的选择看上去没什么问题,比如做老师、做外贸,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岗位的职业发展道路都比较坎坷,天花板比较明显,不太好做长远规划。
我们这届毕业快10年了,班里同学走学术路线的占8%,外派的占12%,专业相关公务员占8%;国防生12%;做纯翻译的一个没有;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其它工作的占8%。剩下的52%,从事和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楼主本人曾经是一个纯翻译,做过中西英三语同传。后来也转行了。
吐了这么多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完全不适合小语种。
小语种对于特别灵活、特别有资源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弯道超车的路径,具体可以参考邓文迪或者马爸爸。因为翻译这个职业很特殊,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所有想法的沟通都必须通过翻译,翻译会成为他们的嘴巴和耳朵。那如果这个翻译很靠谱的话,就更容易获得信任。那么做小语种翻译的优势就在于,相比英语翻译,你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一些比较高阶的人。比如在大学毕业这前,我和我们专业的同学就已经给某拉美国家副总统、XX部部长或者首富这样级别的人做过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