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发表于 2021-4-26 19:57 我觉得学粤语还有点用 大家别笑 真的
举报
pnhysz 发表于 2021-4-26 22:46 经常看到有些人的介绍,会六国(多国)语言什么的,就一直好奇这些人是怎么学的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21-4-27 15:33 这种人会的六国语言,往往是六个相邻的欧洲国家的语言,本身就跟中国六个相邻省份的方言差不多,懂了其中 ...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21-04-27 15:33 这种人会的六国语言,往往是六个相邻的欧洲国家的语言,本身就跟中国六个相邻省份的方言差不多,懂了其中一种就很容易学另外几种。 举个例子,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这三种语言基本是可以直接口头交流的,书面语会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而且它们跟法语的差别也不那么大。就像山东人跟东北人讲话,80%是可以互相明白的。
Bud 发表于 2021-4-27 17:10 这几个外国语学校本来就是外语教育不发达时候的特别应对措施,也享受了很多政策红利。
logan_zhang2005 发表于 2021-4-27 17:25 学稍微大一点的外语,如日语,会好点吗?
antzzz 发表于 2021-04-27 15:04 OK,继续北大语言类读研确实没意思。 楼主的分析对语言类专业都有帮助。拿语言当成唯一专业来就业,是要吃药的。 看到有人又提到上外附中,还是那些片面的评价。上外附中的语言类保送其实是个保底的选择,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学生现在放弃保送去留学或是高考选择别的专业。真选择保送的,也做好了读研“洗白”的计划。外国语学校本身不会限制学生的出路,上外附中的生源和教学水平是在全国外国语学校前列的,再看看更优秀的成外、南外,没人会说外国语学校不是个好的选择。
望江南 发表于 2021-4-27 18:19 既然有讨论,那么我们继续讨论几句。第一,上外附中保底的保送,2020年100出头的人,那么他一届毕业生有 ...
G@YxY@N 发表于 2021-4-28 00:36 好吧 我家正在西语中 大班女孩奥起来太累 语言天赋好就开了个二外 用英语学西语还练口语 打算一路到初高中 ...
望江南 发表于 2021-04-27 18:19 既然有讨论,那么我们继续讨论几句。第一,上外附中保底的保送,2020年100出头的人,那么他一届毕业生有多少?三分之一应该是超过的。所以,并不是极少数,而且保送也有校内竞争及外语学校的校际竞争。第二,以后考研洗白是可以的,不过本科阶段外语类保送生第一学位无法更改。2019年起,教育部出口管理,请核实一下。研究下大学四年修完本专业后考别的专业的研的难度再下结论。第三,上外附中的平台不错,各种国际竞赛,交流。不过呢,申请国外的学校,靠活动够吗?只有头部几个学生如鱼得水吧。评价一个学校师资,只看学生出路不行的。老华育兰生,老师半年不上课,他们学生出路照样会全市第一第二。有个简单的比较方法,同样水平的娃,在上外附中7年能申请到的学校,和上了3.4年出去后,在别的学校能申请到学校的档次比比看。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并没有上外附中。国际课程,抱歉外面去学。浦外和西外倒是有的。但是,你申请到名校了,给母校做广告是需要的。某某小学上外160录取了多少,不也是广告嘛,可是,和学校关系有多大呢?第四、上外附中生确实是好学校,不过我再重申一次,他强并非强在师资,而是政策。之前不摇号的时候,弃的不少的,如今把其它高手武功都废了,所以居然弄出了武林盟主的架势了。第五,出国方向受阻和保送名额减少的双重压力下,上外附中好多学子也逐步转为高考。你可以理解为追求上进,放弃保送,但是反过来呢,既然走高考,那么搞那么多活动有啥用?学啥西法日德语呢?高考又不考。搏二兔而不得一兔,几条腿走路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需要付出的也高于别的大部分孩子。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21-04-28 16:10 西班牙语从使用人口数量上来讲,世界第三。但主要的人口地都是分布在拉美,还有美国的低收入人群。 女生学西班牙语,从实用角度来说,有点尴尬。 男生可以考虑将来做外贸什么的。 其实用英语学欧洲那些语言,比用中文直接学,会容易一点。
alicex 发表于 2021-04-28 21:13 看大家讨论得热闹,提供点数据,来自于本论坛“小升初”板块,本人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 “今年(2019年),上外附中共计有103人被保送,算上有一个人被多所学校拟录取的情况,18所高校共计拟录取182人次,其中: 清华大学 1人 复旦大学 23人 上海交通大学 13人 浙江大学 10人 南京大学 9人 香港中文大学 3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 5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 30人 上海财经大学 6人 北京理工大学 1人 外交学院 3人 华东师范大学 5人 华东理工大学 45人 华东政法大学 1人 东华大学 23人 东南大学 1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人 河海大学 2人”
费费妈 发表于 2021-04-30 12:49 在160里,年级语数英均分,基本上小语种班都是最高的,初中阶段托福上110,二外拿B2,数学还很强的不少。读的不辛苦,多学一门语言,多深入了解一方文化,课堂很有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学二外就会累?学二外就会影响数学?完全不搭界,就是一门有趣的课。
费费妈 发表于 2021-4-30 12:49 在160里,年级语数英均分,基本上小语种班都是最高的,初中阶段托福上110,二外拿B2,数学还很强的不少。读 ...
费费妈 发表于 2021-04-30 13:00 楼主的帖子只是提醒大家,大学里单一小语种(西语现在也不稀了),就业比较麻烦。很多人立刻拿小升初和大学毕业划连接线,思路太不活泼啦
费费妈 发表于 2021-4-30 13:00 楼主的帖子只是提醒大家,大学里单一小语种(西语现在也不稀了),就业比较麻烦。很多人立刻拿小升初和大学 ...
望江南 发表于 2021-4-28 20:32 果然还是有人评价我酸。当然,肯定有一些是上外附中孩子家长无疑。当得知孩子进了160或者120时,顿时觉得自 ...
望江南 发表于 2021-04-28 21:32 大概是自打娃进了上外附中听到的全是吹捧奉承的话,于是有些家长过于敏感了。除了“哇,娃好牛!怎么培养的”这类话之外,听不进任何别的声音了。你说小语种专业路窄,家长说,大部分出国了,还可以高考!你说出国不如国际学校,他说我们不要学费的,还有小语种保底。你说小语种就业难,他说,后面考研可以换专业。总之,他不提一个前提,就是达到目标的路径。 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成材道路或学校,每一条路通过努力才能走好,每一条路也只有努力才能走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几年的小升初跑步只是开始,孩子本身还没有到可以选择的年龄。能进入160或者不进,有时候不是天赋甚至努力的比拼。很多时候只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人生道路方向的一种选择。有试也不试的,有试试看的,有势在必得的,还有孤注一掷的。 论坛里关于三公的神话传的太多,需要有客观的声音出现,让后来准备跃跃欲试的孩子家长们,好好思考一下,值不值得投入精力去放手一搏。 政策允许三公超然于其他所有民办公办之上继续选择生源,原因一定不是这所学校有多牛。而是由他特殊性质决定。特殊是不同于别的学校的意思,并不是高于别的学校的意思。
Castle辰 发表于 2021-5-20 15:42 请问您对上实有何看法?觉得您对上外附中的评价很中肯
望江南 发表于 2021-05-20 16:32 关于上实,我没什么看法。但是看到过有一位的回帖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我顺着他的意思说说: 现在的中国,尤其是上海,基本已没有家庭把孩子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娃基本都在用尽全力甚至超过超符合的用力。因此时间显得特别重要!少读一年两年,20,30年前,只要脑袋足够聪明,也能出类拔萃。现在呢?你把稍微好点小学的4年级第一名,让她(他)和5年级小朋友一起考考,三科总分还能第一的基本不可能,人家五年级也在拼命鸡啊!能进前十的,就算天牛了。所以让娃小学就去读上实,是少读两年书,实际上让孩子能考的大学降级了。本来清北复交的料,结果去了华理东华,无非就是少读两年书,让父母脸上有光,街坊邻居赞一句“真是神童”而已。越往后越不值一提,25岁的博士相对于27岁的博士而言有啥值得炫耀的。 有志上实的娃,可以看看,上实历年的高考中,小学一路上去的和初中考进去的(一个少两年,一个少一年),最后出路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就明白弯道超车只是家长一厢情愿而已。 我们读书的时候,还允许复读。有些考上大专不去读的,再读一年,考上了本科甚至重点大学。与当年如果不复读去大专最后的出路简直天壤之别。现在好像复读都不让读了。所以,特意要少读一年两年和别人去比的家长,要么是娃实在优秀到多读一年就是浪费时间,要么还是虚荣心作怪。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stiff 发表于 2021-5-20 23:16 太可笑了,居然有人替一所高考曾经拿过全市理科均分第二的学校的学生操碎了心。
米德兰 发表于 2021-05-21 09:38 这个曾经是几年前了?哦, 十年前。。。参加高考人数几人? 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 还一本正经的比较, 的确挺可笑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5-2-23 06:29 , Processed in 0.1479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