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响(一)


大前天,中午。

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旁吃午餐。
大申笑眯眯地蹲坐在餐椅上,用勺拨弄着盘子里的红菜汤,心满意足地吃。
吃得高兴了,小东西开始大摆龙门阵。
“有一个人,用时间机器回到了从前。他遇到一只猴子,开枪打死了猴子。”大申兴致勃勃地看着申爸:“你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申爸不知道大申要捣什么鬼,也不乐意动脑筋去,最后上他的当,就说:“不知道。你知道么?”
大申不在乎申爸是不是感兴趣于他的游戏,仍然兴致勃勃地说:“他消失了。”
“为什么?”申爸好奇地问。
“因为那只猴子是他的祖先啊。他把他的祖先打死了,还不消失吗?”大申回答。
大申已经看过赫伯特·威尔斯的经典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可是,那部小说里的情节,不是这样的。
“你在哪儿看到的这个故事?”申爸追问。
大申毫不在意地随口答道:“我自己想的。”
看来,大申不是偷着读了什么穿越的小说,然后,照着小说的情节编的故事。申爸忽然想看看大申的思维到底能够到什么水平了,就问:“就算那只猴子是他的祖先.....他把猴子打死了,他怎么会消失啊?”
大申显然听明白了申爸要问的意思,就回答说:“他的祖先死了,他当然就消失了啊。”
申爸继续追问:“他的祖先死了,他怎么就消失了呢?他的祖先和他有什么关系?”
申爸本来期待大申会回答:祖先死了,就没有后代了,自然不会有他了。
可是,大申显然没有理会在这个肤浅的层面进行论证。他在想更深的层面:“祖先....祖先没有了,自然他就没有了。”
大申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论证的方向,可是,他找不到工具来论证。申爸给大申一点提示:“有一个人,他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那他的爸爸就不会有。没有爸爸,就没有他,对吧?”
这显然提醒了大申。申爸本来以为大申会简单地把过程反过来,向前推,这么论证:他的爸爸没有了,就没有他;他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就没有他的爸爸;他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
可大申没有这样做。这比较笨拙。
大申马上说:“假设,那只猴子是他的第10000代祖先。他把他的第10000代祖先打死了,就不会有他的第9999代祖先,没有第9999代祖先,就不会有第9998代祖先。以此类推,就不会有他的爸爸,不会有他的爸爸,自然就不会有他。他都没有了,自然就消失了么。”

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大申对“时间机器”这么感兴趣,说明现在正是孩子建构时间观念的关键期。
识别出这个,没用。
为什么?
对时间的概念的抽象,是自主地发生在孩子的头脑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了,外力就影响不到了。
能够决定“时间”这个抽象概念最终质量的,只有以前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的质量,完备性、深度、启发性和关联度,决定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的质量。
这是个“黑障”过程。
只要这种“黑障”过程启动了,外力就影响不了了,再揪心,也只能等。
等结果。
黑障过程,最终的结果,只和以前的准备工作有关。
准备工作一旦有缺陷,事情就全完蛋了。

见下面转来的以前申爸写的这文。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黑障


转一篇以前写的老文。

返回式航天器------就是那些发射到外层空间,然后再降落回地球的卫星宇宙飞船等等东西,就像神舟五号------在整个发射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中最最危险的一个就是黑障阶段。

黑障是这么来的:

假如你站在地球的中心,抬头望上看,看到宇宙飞船。假设你看上去,它是静止不动的,高高地静悬在太空中。
这很好。

假设你跑到太阳的中心,抬起眼来看地球和这艘飞船。
你会发现,飞船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和地球一起飞速地旋转。旋转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一样,它相对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对啊,地球是一刻不停地在自转,从西望东转。自己转一圈的时间是多长呢?
“是一天。”
这个,刚刚教会过大申。大申张口就来。

现在,你站在太阳的中心,测量一下这飞船运动的速度,你发现,是7.9公里/秒------当然,有爸爸妈妈会说,“不对”。
可能是不对。
可是,要是你有本事自己看出这个数字不对,你自己就有应该本事算出对的数字是多少。
故,你没必要纠缠这点儿细节。
顺便说,7.9公里/秒,有个名字,叫“第一宇宙速度”。

那么,飞船怎么回来呢?
飞船先利用自己的轨道调节发动机,朝自己飞的正前方喷气儿。
一喷气儿,飞船的速度就下降了。

你重新回到地心的位置:飞船一开始喷气儿,它就不静止了。你会发现,飞船开始往下掉,也开始慢慢儿地望西漂。

我们都知道,地球外边是被大气层包裹着的。
大气层这东西,越到地面越稠密,越望上,越稀薄。
飞船是在外太空飞行。那里没有空气。
既然飞船望下掉,它早晚会掉进大气层。
刚开始的时候,离地球远,大气很稀薄。
随着空气越来越稠密,飞船开始进入黑障阶段。

黑障是怎么个意思呢?咋回事呢?
就神舟五号的轨道设计而言,它的速度降到7.5公里/秒的时候,开始进入黑障阶段。

7.5公里/秒是个什么概念?
有车子的爸爸妈妈,你把车子开出去,找一段又宽又直又没车的高速,加速。假设,你车子够好,能加速到150迈。你会感觉,身边的景物疯狂地向后掠去,呼呼的风声不再呼呼地叫了,变成了啸叫;屁股底下开始没根,好像要飘起来。
确实,要是这时候汽车伸出两只翅膀,你就可以准备起飞了。
150迈是个什么速度呢?150迈仅仅折合0.067公里/秒。

在7.5公里/秒的速度运动的时候,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飞船狠狠儿地砸向空气的分子,空气分子被飞船狂暴地往旁边儿挤。这时候,我们熟悉的一个物理过程——摩擦——产生了。摩擦生热。这摩擦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产生的热量如此之多,瞬间,温度就上升到4000多度。

温度是什么呢?温度就是分子无序运动激烈程度的表征。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空气分子的无序运动是如此之激烈、运动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空气分子迎头撞到另一个空气分子,空气分子都被撞碎了;空气分子要是迎头撞向飞船的外表面,就把飞船外表面的分子给撞碎了。

“要是把原子砸碎了会变成什么?”这个申爸早就告诉过大申。
“变成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大申立马就回答。
很好。

那些带着正电和负电的东西,就聚集在飞船的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薄膜。
那东西有个名字,叫等离子体,那薄膜也有个名字,叫电离层。
电离层有个特点,就是吸收所有的无线电波。

我们都知道,飞船和地面指挥中心是靠无线电和飞船通讯的。飞船是由雷达进行监视的,雷达安装在远望号测量船和中国大陆的卫星测控中心。雷达是无线电波发射出去,遇到飞船反射回来,靠接收反射回来的电波和时间差,计算出飞船的位置。

现在好啦,进入黑障的飞船,四周覆盖着一层电离层,无线电波既发送不进去,也发射不出来。

就是说,无线电联络中断了,就像你拿着手机,走进电梯,那个样子,差不多;
雷达呢?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确实打到了飞船上,可是都被飞船上覆盖的电离层吸收了,反射不回来无线电波。既然反射不回来,雷达也就检测不到飞船在哪里。
飞船消失了。

你看神五返回的电视直播了吗?
在飞船进入黑障的时候,4分多钟的镜头差不多都给了总指挥和飞船总设计师。

你观察到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吗?
总指挥紧咬着嘴唇,目光凝重,手里抓着一支铅笔,大拇指在铅笔杆上来回机械地搓着;
飞船总设计师紧抿着嘴唇,脸上棱角分明,双手叠抱在胸前,左手的的拇指和食指机械地搓着右袖子上的工作服。
四分多钟,四分多钟啊,镜头来回切换三回,他们一动没动,一直保持着那个姿势,那个神情。

他们在担心,可他们什么都不能做,他们只能等。
飞船就是他们的孩子,凝聚着他们毕生的执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热情他们梦想…现在,他们的孩子处在极度危险的情境中,他们心疼它担心它牵挂它…可是,孩子不在身边…孩子总会不在身边的,孩子有孩子的使命,不管他们怎么牵挂,总有一天他们要放手,让孩子单独去完成它的使命...他们爱莫能助,只能默默地祈祷,再祈祷…

他们知道,他们能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在飞船执行任务,上天之前…该做的都已经做过了,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静待结果…不能出纰漏啊,不能。任何的一丝一毫的疏忽,都会在黑障中被扩大…那电离层是4000多度的高温啊,只要稍有不慎,船舱被烧了个洞,那不是里面的人活不活着的问题…里面的所有东西,转瞬间就气化了…要是姿态不对,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孩子了…不等它飞出黑障,整个飞船就已经解体,气化了…

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一个又一个“黑障”过程。
在孩子“启程”之前,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响(二)


我们并不知道,“时间”的概念在“黑障”过程中是怎么被抽象出来的。说到底,这种抽象过程就是一个涌现的过程。
我们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之前的准备工作。
大申在这个过程启动之前,已经生活了八年的时间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和时间有关的知识在头脑里:等一会儿、等明天、等到暑假的时候、每次看40分钟视频、现在六点了,该起床了、明天的明天是后天、高铁实在是太快了、一转眼就不见了、“你快点儿”、叶子掉了,冬天就快来了、太阳落山了,天就黑了.......这些知识,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一个孩子,只要是不聋不哑,正常,他在进入黑障之前,这些知识的积累都已足够,足够建构起日常生活尺度的时间观了。

可是,这就够了吗?不够。如果孩子知道如下这些知识,那会对他建构起大跨度的时间观,非常有帮助。周朝结束了,就变成春秋,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孔子生在秦始皇之前、秦朝只存在了56年,然后就变成汉朝,在汉朝的时候,罗马帝国也正强盛、罗马继承了希腊的艺术与文明、希腊比罗马早、希腊最早的文明在克里特岛发现的、孩子亲眼看见了克里特岛,走在克里特岛上、希腊文明还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文明在两河流域,他们留下大量泥版,上面布满了钉头文字、后来,埃及文明兴起了;在此之前,有尼安德特人的化石、有刻在悬崖上的野牛图案、恐龙可比人类早多了,有6500万年,那时候,是侏罗纪、地球是在45亿年之前形成的、寒武纪有一次生命大爆发、看大银幕电影,看到生命大爆发的时候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啊?怎么这么多‘纪’啊”、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耶稣出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元年、公元前用BD表示,公元后用AD表示、荷马在公元前八世纪写出了荷马史诗、亚历山大大帝小时候就读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就是读荷马史诗长大的、歌德竟然也读荷马史诗、“怎么都是荷马史诗啊?”野蛮人在公元400年干掉了罗马帝国、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最先发生在佛罗伦萨、中国汉朝以后,依次进入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费尔南德大公在巴尔干被干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中国暴发了五四运动,那是在1919年、皇帝在1911年彻底完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开始打,一直打到1945年、1942年,日本打了珍珠港,美国不干了,开始打日本、1945年,原子弹被日本人吃了、1948年秋天,毛泽东指挥了三大战役,第二年,中国就建国了、“啊?我生得那么晚,2004年才出生”........
头脑里存储了这些,对孩子建构起大尺度的时间概念,非常有帮助。

这些足够吗?
还不够。
“时间还能压缩啊”、“‘天上方一日,人间已一年’,天上是在高速运动,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那么快,不怪他活得时间长,时间都被压缩了”、中国国家时间基准已经把时间精确到10^(-15)秒、科学家认为,10^(-24)秒是时间原子,不能再分了、平行空间、时间的相对性、我们是怎么知道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这些知识,我们并不知道其本质是什么。可是,孩子确实能把这些东西存储在小脑袋里。在时间概念建构过程中,这些东西会起什么作用呢?它们肯定会起作用,但我们确实不知道,会起什么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响(三)解读


上面列的这些知识,已经足够让人头皮发麻:多么琐碎的“知识”啊!一个9岁的孩子,知道这么多东西,怎么可能?怎么教的啊?
其实,这些还只是申爸现在能想起来的,和“时间”概念建构有关的知识。这些,申爸笃定,大申都知道。可是,大申真正知道的,至少应该比这些多一个数量级。就是10倍。

这些“知识”,不能教。
尽管不能“教”,可这些“知识”,却能学。
也只能学。“教”哪里有那么高的效率。这么多东西,教,那得教到猴儿年去啊。
大申自己“学”的,谁教他?没人教他。即便申爸想教,一天24小时,围着大申转,教,也教不会他所有这些“知识”。这太多啦。

一说起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头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教”孩子。
实际上呢?孩子天生就要“学”东西。学任何东西。学东西吧,他得有资料。有能听的故事、能看的纪录片、能读的书。大人呢?觉得,那些东西,“我都不会,你能懂吗?”就不给。
更重要的是,大人觉得,你要看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在我的计划里边儿。“你怎么胡长?你应该按我设想的方式长!”潜意识里面,每个大人都这么想。
大人很自信,孩子很受伤。
莫名其妙的观念,落得“抱着金碗讨饭吃”。

大申的这些知识,有的来自日常生活、在看BBC记录片的时候,了解到现代科学视野下和时间有关的知识、看《少年科学画报》,知道了和时间相关的信息、听《上下五千年》,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框架、世界的历史框架、看他的百科知识,知道了恐龙、生命大爆发.........

可是....它这个吧,也还真不能全怪大人。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学,和大人熟知的“学习”,还真有巨大的差别。
孩子哪里是在“学”,整个儿就一个在那里“灌”。灌不满的黑洞,汪汪之水,浩浩荡荡地往黑洞里狂灌。水灌进去了,孩子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这也是“学习”?
当大申从这个阶段走出来,带着建构良好的概念和观念,可以用概念和观念回馈的时候,申爸才算长出了一口气:这确实是学习。
是一种效率高到让申爸匪夷所思的学习。

它效率太高了,匪夷所思。我们实在想像不到,世界上还会有这么样一种“学习”的方式。

现实中,大申看完了从1978年创刊,一直到1989年整整12年的《少年科学画报》。《中华上下五千年》听完了,《世界上下五千年》听了n多遍,他自己买的那些“科学书”,自己坐在沙发上,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每一本都不知道琢磨过多少遍了。一百来本的一大套《可怕的科学》:“你都看了?”申爸不相信地问。“是啊,我仔细挑好几遍了,没有没看的了。每一本都看了。有的看了好多遍。”大申答。
BBC的原版记录片,成百集成百集地看。

孩子能够做到这些,那一定是孩子内在的某种强劲的动力在起作用。
这内在的动力,就是在5-7.5这个年龄段里,孩子的头脑对词汇的极度渴求。
孩子灌进头脑里的,不是我们大人意义上的学习和理解,而是构成这些资料的基本单元:词汇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关于疫苗


大申从学校把免费打流感疫苗的知情同意书拿回家,要家长签字。
申妈说不打,就签了“不同意”。

过两天,大申回家问申妈:“为什么我不打流感疫苗?我们班同学都打了。”
这下子,把申妈给难住了。
申妈一时想不清楚,那么复杂的知识,怎么解释给大申听明白。
申妈就在那儿想。
大申想知道为什么,边儿上不停地催问“为什么”。

这个太复杂了,不好说清楚。申妈想了半天,才决定好怎么说。
于是,就开说:“你知道,病毒是会改变自己的......”
大申立马接口说:“我知道啦!变异。都失效啦,打了没用。”

申妈被雷得外焦里嫩,半天说不出话来。

申妈的意思是想说,
1、流感是病毒引起的;
2、疫苗是灭活的病毒;
3、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人不会生病,还生成了抵抗病毒的抗体。这就是疫苗;
4、流感病毒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
5、病毒一变异,疫苗就没用了。
6、用于生产流感疫苗的病毒,都是一年前的病毒。去年的;
7、经过一年的时间,流感病毒早变异了;
8、今年感染的,一定是变异了的新病毒;
9、按老病毒生产的流感疫苗,对变异了的新流感病毒,不起作用。
10、所以,不用打流感疫苗。打了也没用。

也难为申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这些事情组织起来,决定从第4点开始说。
雷倒申妈的是,大申刚听了申妈对第四点的暗示.......第四点本身还没有揭示出来.....大申自己就跑到第10点结论了。
这个太快了,从申妈说完第一句话,到大申抢着给结论,就是一瞬间的事。

皮皮妈  我家从来不打流感疫苗,不吃学校发的各种抗病毒药。握个手。

yzhang4  打流感疫苗确实没啥用。

爱无言  大申啥都在这么大时就整明白了,将来整什么呢?我咋会有这个疑问呢?奇怪?

yzhang4  有意识地把这种过程在头脑中程序化......这需要学习其中的技巧,反复练习。一般要持续到22岁大学毕业。就是目前学校干的事情。申爸现在能举出的例子,只是大申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自然的随机涌现,看出理性思维的案例。把知识在头脑中有条理地整理起来,通过推理或者演绎的过程,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于大申,还是六脉神剑。时好使,时不好使不好使的时候多,好使的时候少。思维的过程只有在意识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思考者。做到这一点,于大申,路还远着呢。

爱无言  是这样子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的。一个人可以头脑中这种程序化非常厉害,可是他想要做出什么,还需要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感兴趣,想做。啥都整明白了,将来没有感兴趣想做的事,咋办?

yzhang4  兴趣是某种心理过程的外在表征,它本身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心理过程。我们不知道具体有哪些心理过程可以表现出“兴趣”的特征,但是,深入思考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深入思考是没有止境的。已经整明白了多少事情,和是否能深入思考,应该不是负相关关系。事实上,凭我们自己内省,我们能得出结论:不但不是负相关,反而是正相关。我们知道的越多,越便于我们深入思考。

爱无言  这是我瞎担忧的,大申这段太神了,除了惊喜震惊以外,我反而会有担忧。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思考也是个双刃剑,多让大申生活中也动手吧。对生活热爱享受了,思考就是助动力,否则就是阻力。

yzhang4  思考,已经成了大申的一个乐趣。事情到了今天,很多方面已经不是申爸所能左右得了的了。反正,申爸把嘀咕这个:孩子总得自己去经历一个又一个黑障,这是成长的需要,必然。该准备的,都准备完了,申爸只能等。并且学着不担忧。黑障,这个事情,担忧也没用。

爱无言  哈哈,原来你也有担忧啊!我平衡了。

yzhang4  诶?这麻麻又来不讲理的劲儿了:申爸什么时候说“自己不担忧”啦?

爱无言  哈哈,别急别急。你哪里象有担忧的样子啊,也几乎没看到过你提你的担忧啊,所以严重不平衡来着。干脆开个贴写写你养育儿子中间那些情绪和感受吧?

阳阳妈2010  哈哈,申爸在做这么惊险的事,哪能没有担忧啊?前面申爸在说黑洞那段不是已经透漏了一二嘛?!估计他的担忧可一点都不比我们少(捂嘴偷笑)

yzhang4  哈哈,阳妈又忘了年龄了。大申都9岁了。一个9岁的孩子,如果做不到这个,家长确实需要担忧。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解读“疫苗”(一)恍然大悟


可以肯定的是,大申在张嘴问申妈自己为什么不打流感疫苗之前,已经想了很久了。
大申要是自己没有认真想过,无论如何,他也不会那么快就找到了答案。
大申肯定知道疫苗的原理。这个原理,他不是从《可怕的科学》里面看来的,就是从《少年科学画报》上看来的。
可问题是....问题是,从疫苗的原理来看,疫苗对预防流感,是有帮助的啊。很显然,自己不希望感染流感,疫苗又有帮助,自己为什么不打疫苗呢?大申应该琢磨到这里,遇到严重的矛盾。自己琢磨不下去了,就来问妈妈,还猴急猴急地,在边儿上不停地催。

流感病毒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这一点,大申肯定也知道。要不然,申妈没有提到“变异”两个字,他怎么张口就把这两个字吐出来了。遗憾的是,在大申自己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一点,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或者,有意无意地,大申留意过这一点。可是,“病毒容易变异”这个事实,怎么用呢?跟自己不打疫苗,有什么关系吗?大申没有深入地思考这里面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申妈说出“你知道,病毒是会改变自己的......”这无非是强调了“病毒变异”这个事实,在理解“不打疫苗”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提醒了大申,要重新审视这个事实,把这个事实用到理解“不打疫苗”这件事情上来,并且,暗示给大申,这个事实是理解不打疫苗的关键。
大申一经点醒,想了很久的所有的关节瞬间在头脑中就打通了。所以,他只说出了三个关键词:“变异”、“失效”、“打了没用”。每个关键词,对应他自己一个思考的关键节点。

这是“恍然大悟”。
脑袋里面空空如也,是谈不上恍然大悟的。恍然大悟,是有条件的。
首先,相关的知识,必须是要预先储存在头脑之中的。在整个思维之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是链条上的珠子,缺少任何一颗珠子,都不会让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其次,在恍然大悟之前,已经认真琢磨这个问题很久了。在琢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段一段的小链。这些小链条,怎么穿成一条完整的大链子呢?大脑是这么做的:先把一段一段的小链条,找到合适的,连成更长的短链。做这事情要花很长时间。链条碎块越来越少,形成的链条越来越长。最后,头脑中只剩下三两条长长的链子了。只要再找到一两个合适的珠子,整条链子就串成了。
这是候,外界的一点点正确的提醒,甚至暗示,都会让大脑找到缺失的那一两颗珠子,一瞬间,一条完美的长链就串好了。
恍然大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申爸对米爸的回馈


米米爸爸发表于 2013-10-22 20:00:50
申爸在众妈火力下,在那里拼图。
开始,申爸就觉得,5.5-7岁的词汇输入,是一切中最最要紧的。
后来,加了妈妈的高质量陪伴,加了亲子阅读,再加上皮皮妈说的社会交往,艺术,等等,就差不离拼全了。
当然,原因在于,大申那里,申爸认为,其他方面是理所当然的,是不用说的。

等等,这些个都加一起,好像全了,又好像没全。
这些个里面,申爸说的阅读、词汇积累,非常重要,米爸认同。或许是5.5-7年龄段(年龄大概哦,不同孩子不同,可以扩展)最值得做的事,米爸也深以为然。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有了“观念”,能自己抽象思维了,决定权衡自己要做的事了,大概也是这么回事。

但是,但是,孩子的这个观念,就是那种正向的、向上的,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观念么?通过精心挑选的读物,孩子就会有好的智力,形成正向自我激励的观念么?
好像推不出来。这里面,隐约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不知申爸是不是也以为理所当然而还没说。
关于这个,米爸觉得,以前菁爸总结的“义理”两字最好。
这是一种非常直观、深入、简单的东西。比如,菁爸说的,庄稼人认为“一年之初总要好好干,收成才会好”;又比如,孩子能自己认为,读书,就是要好好读。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知道向合适的人求助。等等。
这些个东西,又是哪里来的?阅读和词汇,不足以解释。


这压路机,180吨的,开过来,任何沟坎都别想逃。
申爸只要有一点点儿破绽,总定会给米爸准准儿地逮住。
遇着了米爸,真是没法子可想。

这事情吧,申爸也迷迷惑惑的。确实如此。要说,给了孩子词汇,孩子可以涌现出观念,说得过去。可是呢,你怎么就知道,孩子会涌现出正向的观念?
以前吧,申爸有很多时候,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惜,没抓住。抓不住。
米爸厉害吧,他厉害在,能把问题清晰地明确地陈述出来。

问对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米爸负责上一半,申爸负责下一半。
上一半米爸最在行,下一半申爸最在行。
咱哥儿俩分工合作,所向无敌。

咳!咳咳!
申爸清清嗓子,准备回答米爸的问题。

话说,菁爸的义理。
义理是打哪儿来的?
这也是个问题?这怎么就不能是个问题。
我们说观念。观念是从概念涌现出来的。可义理呢?
义理不是从概念涌现出来的。
从概念,确实会涌现出什么东西.....和义理有关的.....可是吧,你仔细体会一下,涌现出来的,不是义理本身,而是对义理的认识。
义理永远是躲在模糊黑暗的世界里的,你永远不可能认清它,把它明确地说出来。
你不相信?
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
从老子开始,一直到今天,多少聪明绝顶的人,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道”,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说“道”,可是,我们说出来的,只是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关于道的认识,关于道的描述。你不管怎么精确地认识一个东西,怎么细致的描述它,可是,都不是这个东西本身。
这就好比说,再精美的细致的旅游宣传册,都不是实景本身。你不能把看宣传册当成去实景旅游。

老子口中的“道”,就是菁爸口中的“义理”。
就是说:道=义理。

道是怎么来的?老子说了,道法自然。
就是说:道=自然。

变量替换,得:义理=自然。

这个等式的意思是说,义理是自然的。它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亘古未变的。

至于菁爸的原话,都是些最能引起人们对其背后的义理有所感知的陈述。不是义理本身。
菁爸的那些话,总会有第一个把它们说出来的人。
对于那些人而言,这些话是从他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的。
这就是那些话本身的来源。

好了。现在,命题:
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在5-7.5进入到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就是正向的。
只要是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在5-7.5进入到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就是负向的。

这是由义理决定的。
“自然”。就是这么回事儿。


米米爸爸发表于 2013-10-23 14:40:55
申爸,你这个调查还有个问题,时间点错了。
那个群里的妈妈,孩子都还小呢。
绘本阅读的兴起,是近年来的事。

你说的那些看玄幻穿越的孩子们,基本可以肯定绝大多数是没读过绘本的,不管什么年龄。
而且,很多,小时候除了课本,压根没有阅读。
那么,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yzhang4  那些童话也一样的问题。米爸,你把任溶溶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买回来....一大厚本....然后,把找几本安徒生童话大奖的获奖座屏。比较这看一下。后者徒有形式,内容多是虚假的。安徒生的童话,显然也是虚构的, 可是,在精神气质上,这两种作品,确实不一样。这在文学理论中应该有论述了吧...不过,申爸对这个没兴趣,没去深究过。从总体上看,那些没读绘本的,读了太多的这种童话。那些虚假的童话,不管现在多么流行,红火,总是会被雨打风吹去的。等我们的儿子有了儿子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记起这些童话了。安徒生的作品,已经两百年了。即使再过200年,它的地位依然不会改。这在文学理论
里面,应该有原因的阐述。申爸不知。哎!要是冬妈在就好了,她一定知道。怀念冬妈了。

米米爸爸  
申爸,任何时代都是这样的。
安徒生时代,也有不少人写童话吧,留下来的就那么几个。
而且,那时候的人,可能也如申爸那么想,以前历经时间淘洗的东西,才好。这个咋们中国人 尤甚,孔子已经感叹人心不古了。

但是,每个时代,难道就都吃老本?没个时代还会有没个时代的创造,其中的某些优秀者,经过时间淘洗,也会成为经典。

米爸觉得,安徒生可以看,不过不是非看安徒生不可,其他当代的就都不可观了。


yzhang4  申爸对大申的观点是:如果老本足够吃了,就吃老本呗。反正,绝对都是好东西。如果老本不够吃,再出去找。在大申那里实践下来,发现,老本根本吃不完。没那么多时间。

米米爸爸  补充一下,安徒生、格林童话,现在一般认为,不适合给年龄太小的孩子看。申爸说的5岁以上,差不多了。
我也才刚刚给米米看这类童话。

yzhang4  格林童话比起安徒生童话,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米米爸爸  安徒生有没有更好的译本了?爸爸妈妈推荐下。
任老爷子,通俗是通俗了,略输文采啊

yzhang4  木咧。要是不信,米爸去找。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米米爸爸发表于 2013-10-23 17:49:49 翻到这学期幼儿园老师发来的语言活动的要点,复制如下。和我们讨论的,正相关。

家庭中开展的语言活动
1、每天与孩子进行20分钟的亲子阅读,可选择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
2、和孩子一起诵读优美的诗歌和经典的古诗词。
3、外出时协助孩子认识路名、地址以及公交站名。
4、进餐时向孩子介绍菜名、营养成分以及制作方式等。
5、鼓励孩子大胆、连贯介绍自己的各类作品,成人耐心聆听并完整记录,随后读给孩子听。
6、每天讲述一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真实故事,并邀请孩子重复或者也讲述一个真实故事。
7、用提问游戏协助孩子回忆,重组句子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8、和孩子一起回忆旅游所拍的照片及纪念品。
9、和孩子一起进行听口令的游戏,包括环境中的物品名称、听口令做动作等。
10、和孩子进行口语分类游戏,包括说出各种水果的名称、各种乐器的名称等。
11、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进行口语组词游戏,如火、火柴、火箭、火焰等。

家庭中开展语言活动的注意事项
1、成人的语言要精练、精准。2、成人的语速要缓慢且清晰。
3、成人要说标准的普通话。
4、成人要耐心聆听孩子讲话。
5、成人要引导孩子完整讲述。
6、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籍要真实且符合生活。
7、贵在坚持,每日开展。

yzhang4  嗯,这幼儿园,真好。

看到米爸High light的内容了。这是不谋而合。这倒让申爸想到了一件事:新闻出版署向少年儿童推荐的书单。那些书,不管你看书单感觉如何....你要是把真实的书找来,仔细阅读一下的话,你就会感到:确实是好书。千百万人实践、长期总结出来的东西,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米米爸爸发表于 2013-10-29 00:02:49
众妈不断往拼图里加新东西,最新的,好像是读图能力,米爸这几天琢磨,倒是越来越觉得申爸说的东西的重要了。尤其家庭起点不是很高的孩子,如这一点上做好了,会大有受益。
申爸的智力概念实在太过庞大,他的术语可以那么用,我们却不妨分分类,便于理解。比如,学者、科学家一类的,代表一种智力形式;管理者、官员一类的,又是一种智力形式(这个申爸大段论述过,领导力,爱坛里有);艺术家的,又是一种;企业家的,也算一种……
申爸所讲的,一个特点时段的高质量语汇输入(具体看孩子而定,材料也不一定要和申爸一样,但要高质量,不娱乐孩子),对上面第一种智力的构建,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是很有效的。从很多爸爸妈妈的反馈,以及米爸自己的经历看,是比较靠谱的。
就是说,孩子能在这段这么做好,读书成绩啥,可能父母以后不用太操心。副作用么,暂时看不出来。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1-1 09:29:23
前几天,我奶奶冥寿,回老家,大家族里平时久不照面的亲族,聚了一大堆。那些个姑姑婶婶嫂嫂等,凑一堆有说不完的话。永恒的话题之一,就是孩子。
“你们家某某,真是听话!生意做得噶大,又孝顺。”
“我家的某某啊,前世欠他的,不肯干活,还爱赌。说了多少遍,都没用。命苦啊!朋友没交好!”
…………

孩子发展得好的,父母一般也只诺诺:娃儿自己乖。偶尔会说下,我们从小就让他怎么怎么。
孩子走歪了,父母总是一个劲儿找外面的原因,孩子性格生来就不好啊,朋友没交好啊……。
总之,一句话,没人归因到自己身上,孩子出了问题的,尤其如此。

这些个家庭,孩子,虽然久不接触,基本情况是清楚的。
耳朵里刮进几句,孩子和家庭对上号,脑子都不用转,米爸清楚的很,一切的区别就是教育啊。性格啊,朋友啊,其他所谓的理由啊,都是瞎扯。不同的家庭,养出不同的孩子。旁人看一眼就能明白的,当事者就是“迷”,不愿承认。

那些个不好的,懒惰,赌博……可以想见;那些“好”“乖”的孩子,远不是“天才”“成功人士”那种,是乡村的标准,有做生意的,有考上学的,也有普通从事各种职业的。但确实分野明显,如果有孩子,你希望孩子是哪一种,是不言自明的。

米爸现在住城里,但少城里的亲戚。城里人之间,壁垒太厚,别人家的事,不清楚。推想,应该也是一样的。原来类似家底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分属不同层次。其原因,同样绝大部分可归因于教育。同样,有多少儿孙不肖的,死不肯承认自己教育上的失误。总是说,不同的孩子,本来就不同。我家孩子,就是不爱读书,不爱交朋友,内向胆子小,不爱出去闯……

熟悉不,这样的话。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无法改变了,这样自己安慰自己,麻醉一下,无妨。
如果孩子还小,有改变的大把机会,这样想,是很危险的。

龙应台说,父母是有保质期的,前面不作为,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就过保质期了,再要想咋样,不会有效果。

yzhang4  米爸和菁爸总能观察到为我们所忽略看不到的很有启发的现象

但造成这些分野的教育,远不只是学校教育。也不是申爸所说的大量聆听和阅读发展出来的智力所能解释的。是一种综合的广泛的东西,里面应该有核心,核心是什么,米爸还没想清楚。表面上的观察是,父母的行为,从小给孩子的一些观念,影响至深。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的事都不用做的,长大了自然就会。父母too helpful,孩子读书的时候,只管读书;做事的时候,只管他做的那件事(比如工作),其他父母包办。
米爸想,如有根本的东西,真实的生活,可算是一个吧。孩子多大的年纪,就做多大的事,承担多大的责任。
这个,可能比高质量的阅读,有真实内容的阅读,更重要,更基本。
现在,父母们很重视孩子的各种体验,做各种手工,到郊区租块地种菜啊,让孩子做个菜,和孩子做蛋糕饼干啊……这些个当然好,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体验。不过,细想一下,父母和孩子做这些的时候,出发地大多是让孩子“玩”,用申爸的话语是“娱乐”孩子。有时让孩子做个菜,孩子做了一个,就会得到大堆好话。即使是小学的孩子,估计也没有一个人独立从买菜开始为家里人做一顿饭的经历,更没有每个月独立为家人做几顿饭的做法。相比偶尔让孩子做几个菜,让孩子在利所能及时为家人切实服务,应该会利于孩子体会生活真实吧。

爱无言  生活,对我家来说最重要!米爸说的我完全完全握手!那个核心,是潜意识里的vision。  

皮皮妈  支持。赞。

阳阳妈2010  对,真实的生活更重要,而不是“娱乐”生活。

米米爸爸  还想到一个,前面申爸和妈妈们说,要do things right,do right things.还可以加一个,at the right time。其中的核心,是DO THINGS,注意力集中在做事,不抱怨, 不评论别人……
一旦着手做事,做的过程中,有新的情况会涌现,会有新的想法,只要有一个基本过得去的逻辑思维,最后的结果,往往不会差。申爸就是一个例子,不停做,观察孩子的反应,针对观察到的新情况,规划新的做法。 这样的结果,即使开头想的不周全,甚至是错误的,随着事情的进展,总能回到大致正确的轨道。申爸最值得俺们学习的,就是这一点。

水天一色  大赞。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申爸和美言妈的差异


爱无言发表于 2013-10-22 00:15:11
大申爸爸对孩子发展规律的探索精神很宝贵,但是父母们在学习的时候,我想有一些更更重要的,大申爸爸家因为做到了,并没有强调太多的。前面我写了出来,没有人注意到。

复制在这里一遍,换个颜色,父母们要想一下哦。

我看了大申爸的几段典型的一天。我觉得你的害怕是有道理的,因为大申接受这些大量听力的知识显然是正向的影响。这里是有很多其他的条件的。不强调突出这些前提条件,家长只是看到了大申爸这个,然后回家就给孩子一天听好几个小时,可能就很糟糕了。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家长要提供的:

一,规律的生活加父母高质量陪伴。大申的生活相当规律,而且爸妈家里是没有那些情绪乱七八糟的事情的,一家人生活都各自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大申的爸爸妈妈各自每天陪伴孩子有自己的方式和时间段,而且俩人都很平和地接受,不会互相埋怨吵架。在父母陪伴的这段时间里,大申爸妈是不强迫孩子的,以孩子为主导的。妈妈陪着孩子一起玩搭硬币,可以一两个小时,没有几个妈妈能做到。聊天可以很久。

二,大申听书的时候是自己主动的,当然这个习惯也是爸妈尊重他,不强迫他的前提下,大申就冒出了很强的对词汇的兴趣和敏感,自己按那个机器,出什么就听什么。大申在听的时候自己玩的。这个其实很重要的。小孩子需要自己玩的时间,就是没人干预,他自己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不受打扰,不管是玩的什么,乱画乱说还是乱摆弄,这相当于孩子晚上做梦的时间一样,是不能被剥夺的。大申边听边那样玩,还边看图画书。这就和让孩子在那里看几小时电视动画片完全不同了。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听书,让孩子对里面的词汇感兴趣,构造自己的大脑链接网络,发展智力,可是这点是不是孩子听书就能达到呢?美言对听词汇理解词汇没多大兴趣,听书也不是为了听这个,听英语书倒是会关注到这个。 对大申合适的书,是不是对其他孩子也合适,比如哈利波特。我女儿就绝不会听哈利波特的,她现在9岁了,也不会听的,她会害怕。孩子在构造什么,本能其实是清楚的,家长是助动力的,要想知道听书是不是对自己孩子合适的方式,要观察孩子,看孩子的反应哦。看看孩子是不是在听词汇,想弄清楚词汇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太勉强强迫啊。

yzhang4  美言妈的视野是申爸所不具备的。申爸只知道大申一个孩子。家里的状态呢,申爸觉得,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也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可这种申家“本来应该”的事情,恰恰是最“不一样的”地方。申爸自己是看不到的。 美言妈倒是提醒了申爸:大申班级的集体活动,申家和别家不一样。首先,申家每一个集体活动,全部参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这样。而每次活动,大约都只有十七八家左右参加,剩下的家庭,因为“有事”,没有参加 最大的不同在于,申家参加集体活动(在周末),永远都只是一个家长跟着。申爸跟的多,偶尔申爸出差有事,申妈跟着。别的家庭,要么不来,要么一家三口一块儿来。这一点,同学家长都发现了,问申爸:“你们家怎么总” “是一个人来参加活动?”那是因为,爸爸带着大申去参加集体活动了,剩申妈在家,她就能干自己的事情了。睡觉、回邮件或者做美容彻底打扫房间什么的,申妈不用跟着大申跑一天,等爷儿俩晚上回家,申爸累了,申妈 休息够了,陪儿子的兴致正浓,申爸就把大申一扔,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大申精力充沛,不累,正好让老妈把他剩下的精神头儿消耗掉。这不是挺好的安排吗?为什么要一家三口同时参加,同时累得精疲力尽呢?这在申家是 常识,没有任何疑问。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可是,别的家庭,要么不参加,要么就一家三口一开儿来。看来,在基本安排上,确实有比较大的差异。美心妈要不指出来,申爸就看不出这差异。


申爸和美言妈最大的差异就是角度不一样。
美言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更多着眼于那些心理异常的人,老在想:这个弄坏了,怎么把他修复好。
申爸没有这个负担,申爸只关注心理健康的孩子。
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是申爸最关心的事情。
已经乱了套,怎么让局面回到正轨,是美言妈关心的事情。

申爸最怕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特别胆小,什么都怕,申爸,你说该怎么办?
申爸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孩子是怎么造成的,一点儿想法都没有。
已经乱了套的,申爸实在搞不掂。
这样的问题,美言妈最在行了。

申爸只是一门儿心思,趟出一条走得通的路。一旦有人误入歧途,申爸就不知道该咋办好了。
还有哇,美言妈见多识广。申爸呢?除了大申和自家,别家的孩子的情况,知之甚少.....

嗯,美言妈是治疗师,申爸是建筑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申爸对美言妈的回馈


爱无言发表于 2013-10-28 06:08:05
美言最近开始英语独立阅读。我早就发觉,她对那些文字不是读不懂,数学卷子不都扫一眼就知道题目要求,然后计算解决问题回答出答案吗?也不怎么要求我帮她读题。可是英语阅读理解,就是读完故事回答问题,她说一看就烦躁,题目大多是猜的,错一半还要多。哪怕最简单的英语绘本,她也是看画不看字的。可是电脑上自己找什么时,那上面的指示她能看懂,自然照着做的。我了解她的特点。不着急,没有催她看过,阅读期中考试得了D,我也没着急。她自己想解决这个问题了,觉得别的同学都抱着chapter大部头书看了,而她连绘本都不会读,很是不服输和羞耻的。而且学校里要求每天在家读书20分钟,周围老师检查家长签名的读书表格,她不读,我不逼她,于是每周五她都交不上表哥,周五那天老师就让她不能出去操场玩,得坐在教室里读书。所以她最近得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在网上选买了几本绘本,刚拿回家就钻到自己屋子里,看了一个多小时,三本全部看完了。我回家兴奋地告诉我,她都看懂了。然后翻着给我讲她看懂的故事,前几页她几乎是翻译着大概的,后面她懒得翻译了,她就不会讲了。在我看来那故事简单极了啊,如果她看懂了,她是能讲出来的啊,怎么是这样子呢?难道她根本没读懂?但是后来我把那几本书看了一遍,了解了情节以后,我当和她聊天,说到那个故事里的那头熊怎样了,她兴奋地和我讨论,讨论她喜欢熊一家哪里。我知道她读懂了的。

孩子专门提取知识出来时,因为是有意识输出,开始时会有各种不知道的情绪或者阻力的,这个输出也是需要练习的。当然每个孩子会有所不同。

美言在国内读小学学的拼音,她一直很紧张,对这些拼音如果考试的话,她肯定没掌握。但最近她在网上打字搜索,她学习的那些拼音知识就出来了。她自己也说,原来她以为她没学会,实际上也学到了啊。

这点让她对自己的自信大增,于是她的记忆力就有如神助的。真的是过目不忘。她上台湾中文课,拼音是那种日语片假名的注音,她插班,人家都学过了,她自己得在家补,当然不愿意学,可是对爸爸规定地记住五个,那真的是读一遍看一遍,三分钟五个注音就会了。第二天测验她还是没忘,再学五个,一多会有一点混,但是自己在注音表里查,基本上还是三四分钟就都搞定了。快快搞定这些就可以随便玩了啊!这个动力能让她的大脑神奇地专注,有神奇的能力似的。

yzhang4  申爸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活动处于“混合特点”阶段。一方面,孩子无***状态的本能的建构能力,还在起作用。这部分能力建构起来的东西,直接进潜意识,意识反应不出来。就是无法复述,跟没看过似的   另一方面,中央控制系统也起作用了。表现是:中央控制系统会有目的地调用孩子出神入化的记忆能力。控制机制被调动起来了,起作用了,孩子记住某些东西的速度,实在令人赞叹。
不过呢,孩子对中央控制系统的操作,还不熟练。他不能“想集中精力”就立刻能集中精力。有点儿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好使时不好使。
一方面,孩子无Zheng Fu状态的本能的建构能力,还在起作用。

爱无言  是的,这个我赞同的。我闺女前阵子和好朋友,(国内来的男孩和她一起过了今年的暑假),俩人创做出的各种飞机,孩子给装在一个盒子里,我收拾时觉得是废纸给扔了,只剩了几个我觉得好看的。今天下午闺女发现了,大哭。打半个小时,愤怒悲伤伤心劲才过去,难过的原因就是她感觉那是她的六脉神剑,她觉得以后再也做不出来那样的飞机了。好在哭完了,我说相信她能再做出来的,爸爸妈妈帮着她一起做,这次把步骤都录像,搞成教材卖了。

这个希望燃起了,悲伤才平息下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To小小孩的爸爸妈妈


这个帖子呢,吸引了很多小小孩儿的妈妈来围观。
这些日子,不少小小孩儿的妈妈浮出来换气。因为示范效应,一下子一大群小小孩儿的妈妈,都浮了出来。一大群,那么多,吓申爸一跳,这倒是申爸始料不及的。
肯定会有个别小小孩儿的妈妈跟着爬楼,比如像大小妈妈那样的。不过,人数不会很多....毕竟这么高的楼...
以前吧,楼里的这些话题.....申爸试过......小小孩儿的妈妈不感兴趣。所以呢,吸引了这么多小小孩儿的妈妈,申爸着实吃惊。
说几句话给小小孩儿的妈妈.....五岁以下的孩子,是小小孩儿。
在这座楼中,申爸刚开始描述大申大量聆听的时候.....你去翻那个时候的帖子......很多爸爸妈妈站出来反对。当时,他们谈了很多理由。那些爸爸妈妈谈的理由,是合理的、确实是需要考虑的。申爸和那些爸爸妈妈的分歧不在于那些理由是否合理,而在于那些理由适用于多大的孩子身上。
那些很好的理由,适用于小小孩儿身上。这一点,大家没有歧议。申爸只所以不认为这些理由适用于五岁以上的孩子身上,一个最大原因,就在于《儿童思维发展》中指出的,孩子在18个月以后,词汇量增长的研究。
这是个科学的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孩子进行统计,最后得出的客观的统计结论。这个结论指出,孩子到了5.5岁的时候,他们每天新吸收的词汇的数量,达到了一生中的峰值,最大。
你不管怎么说,孩子要吸收掌握一个词汇,他头脑中必须有一种心理机制,来掌握词汇。
和任何一项心理机制一样,掌握词汇的心理机制也是需要经过一个发生、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的。既然5.5岁吸收词汇量的速度最快,那就意味着,在5.5岁,这种生理机制成熟了。大脑在这个时候,准备好了,吸收大量的词汇。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大量的伴随聆听,才是最好的选择。申爸给大申大量的伴随聆听,是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的,并不是随便拍脑袋拍出来的做法。
对于小小孩儿,给太多的聆听.....他的心理机制还没有发育好....会引发各种意想不到问题,过犹不及。
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爸爸妈妈会反对让孩子聆听,甚至大量聆听也不会反对。大家的分歧只是在于: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合适。
在这座楼刚开始的时候,申爸和很多爸爸妈妈的分歧是:申爸认为5.5岁是最合适的时候,那些爸爸妈妈们认为5.5岁还太小。大量聆听应该是以后的事情。

很显然,多给9岁的孩子聆听,可能不会引发什么分歧;不要给5岁以下的孩子聆听,也不会引发什么分歧。分歧在于,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引入大量的伴随聆听。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找到孩子的自然发展韵律


教育好小孩子,真的很简单,很容易。爸爸妈妈在孩子最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提供这种东西给孩子,就行了。核心就在于找好孩子成长的节奏,踩着节拍走。不要提前,也不要延滞。
很多爸爸妈妈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显然是累积的。那我孩子还小,我让他早点开始累积,到时候,累积得不是更多吗?不是更好吗?不是的。让孩子提早累积,伤害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申爸拿大申阅读来举例,说明伤害到了什么东西。
大申是在五岁五个月的时候,开始大量的伴随聆听。一直持续到大申八岁两个月大。
大申是在六岁三个月的时候,开始识字....上学了么..一直持续到大申八岁两个月大。
大申是在七岁半左右....就是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学习阅读,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着读的,一直持续到大申八岁两个月大。
大申是在四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自主读图,一直持续到大申八岁两个月大。
在大申八岁两个月的时候,所有和自主阅读有关的准备工作,全都就绪,并且,每个单项,都做得很好。
这个时候,大申开始产生质变、产生飞跃。
大申在八岁两个月的时候,用了28天时间,读完了286万字的一整部《哈利·波特》。
小孩子的爸爸妈妈对于这个数字没有直观的概念,申爸来解释一下,这意味着什么。
你到网上搜教育部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那里面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145万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六年的时间,课外阅读145万字。145万字乘以2,是多少?290万字。大申28天看完了多少?286万字。也就是说,大申只用了28天的时间,看完的文字,是整个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的规定的2倍!
申爸仔细地翻了一遍大申在自主阅读的第一年里读过的书,发现,大申在自主阅读的第一个365天,读过的字数大约有1800万到2000万字。1800万字啊....18部红楼梦摞在一起的量,你想想看.....在这个量比衬之下,那些提早阅读的孩子,用了五六年时间磕磕绊绊读过的绘本、简易读物,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阅读量,实在不值一哂。这1800万字读下来,大申磨练好了一种能力。利用这种能力,每天上学,他都看两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晚报》,从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并且,他的报纸,都是在学校,利用课间等零散时间看完的,他的报纸从来都不往家里拿。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最重要的不是星星点点的累积.....大申在八岁两个月之前,就没有自主阅读过任何文字,累积量是0.....最重要的是大申在八岁两个月的时候,获得的那个质变、飞跃。那个质变和飞跃,它不是每个孩子都自然都有的。它需要在聆听、自主读图、识字量、阅读教授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提早读,实在是浪费时间。把那些时间节省下来,用在做好自主阅读的充分的准备上。这才能让孩子产生这种飞跃和质变。有了这种质变和飞跃,他尽管后发,但只要一个起落,别的孩子辛辛苦苦抠抠搜搜积累起来的几年的阅读量,就灰飞烟灭了。
和阅读一样的道理,聆听,伴随聆听也需要孩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多观察多看到处摸摸闻闻看看,获得对各种物体的切身体验、亲子活动获得安全感、读图获得图像的力.......这些准备活动做好了,等到了时候,孩子自然就能获得在聆听上的质变和飞跃。那个质变和飞跃是重要的东西,其他都是浮云。
小小孩儿的爸爸妈妈,不要着急,做好现在该做的。等到孩子长到5岁的时候,再动手,不迟。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申爸对一岁八个月小汐的指导


小汐20120603 发表于 2014-3-5 18:39
一直想来反馈点什么。但是宝宝太小,只能看大家的讨论。然后多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我家小妞现在一岁8个月,目前一直在听大申爸提供的红1红2的音乐,有3个月了,中间偶尔穿插点中文和英文的儿歌。现在宝宝出去玩,只要听到音乐就开始跳,跳的动作都还很好看呢。平时看到音响就说:“放歌,汐汐听歌”,有时睡觉醒来还会说:“听歌”。

现在的困惑是:精细化和多样化。5岁前是一直听古典音乐+儿歌呢还是可以加入流行音乐啊,大人听的歌曲啊,和其他的。这个比例多少合适?5:5?8:2?。。。
小妞一般听歌在晚上7-8点,一个小时左右。家里有老人怕吵,白天基本不放。只有晚上下班回来,带孩子出去玩后,睡觉前听音乐。
期待申爸和其他爸爸妈妈的建议。

......汐汐妈强,重点一抓一个准。
是的,一岁到两岁多的孩子,音乐,重点是音乐、节拍。

建议呢,有三:
1、米爸的网盘里,应该有一个羽管键琴版的哥德堡变奏曲。时间长了,申爸忘了是哪个版本的了(但应该是一个好版本)。把那个羽管键琴的版本,也放给汐汐听。羽管键琴,发出像钢片片那种声音的,初听上去,短促沙哑,粗糙,不好听。但这个好,于孩子特别好。

2、流行歌曲没问题的。可是,流行歌曲是一个大而化之涵盖很广的说法,反正,流行的就是了。一个原则呢,就是拿给孩子听的,要是真声,不要是假声的流行歌曲就行。比如,罗大佑的,崔健的,都曾流行一时。他们的歌,都是用的真声。申爸老长时间不“流行”了,搞不清现在什么歌曲流行。汐汐妈自己喜欢的,可以把链接拿来,申爸听听,帮助评判一下,是否适合拿给汐汐听。崔健有几首曲子,节奏感特别强,可以拿来放给汐汐,看看孩子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跟着节拍蹦啊跳啊拍手啊什么的。

3、儿歌。申爸就没见到过唱得好的儿歌作品,这真奇怪了。申爸曾经极其认真地去找,结果是,连一首都找不到。儿歌可以这样,选择音韵流畅的儿歌......甭管内容怎么样,还不到两岁的宝宝,内容无所谓,只要音韵流畅,说起来合辙押韵,顺口,就行。汐汐不是对节拍特别敏感吗?和着音乐的节拍,拍着手,妈妈和宝宝一块儿有韵律地说。汐汐只要喜欢上这个游戏了,就多扔给孩子一些唐诗。反正就是游戏么,唱什么都是唱。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两岁多的孩子


悠悠妈201110:悠悠才26个月,我想找一些现成的简短的睡前小故事,申爸有什么好推荐么?《安徒生全集》我们家有,不过都太长了,而且,相对于她的年纪也深了点。

睡前小故事非常多,百度里一搜,一堆一堆的。这些故事,都是短小的句子,主谓宾,说些没有情节的日常词汇,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下载一些,听听,如果朗读好,就可以给孩子听。

快乐的乐乐201109:虽然大申爸一直强调5-7.5这个年龄段。可是我想五岁以内也是语言思维发育的敏感期。乐乐现在27个月,听过一段时间的14只老鼠系列,今天给他试了试播巴巴爸爸系列(他最近正迷这套书),我发现他能表达一些呢。看到大申爸说表达出来就是吸收在意识层面,对构建智力是没有多大好处的,又有些困惑了...大申能给分析下乐乐的情况吗? 还有个问题,3岁以内的宝宝可能爸爸妈妈更多给听的是儿歌童谣,韵律感比较强的。如果他能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就没什么必要放儿歌听了呢?谢谢!

申爸:乐乐太小了,没必要放非常多的故事给孩子听。现在,多带乐乐做做游戏,唱歌谣,多到户外跑着玩儿。等到乐乐四岁多的时候,再给孩子多听些故事,完全来得及。要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早了也不好。

融言妈201105申爸呀,我们家小小子(2岁半)最近突然迷上了粉红猪小妹英文音频,一开音频就要听粉红猪小妹,其他统统不要听了(以前安排每天的MP3内容还有音乐、儿歌什么的,他都乖乖的听,从不抗拒挑选),我想问的是:是不是该按他的要求就听粉红猪小妹,其他都停下?还是应该按照我自己给他做的计划,其他也必须听?

申爸:两岁的小宝宝,他要听啥,就给他听啥呗。过一段时间,他就不要红粉小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做好当下的事儿


泓泓妈1104  申爸说,妈妈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针扎火燎地。发现了某个问题,立刻情绪就上来了,好像不处理好,孩子就会受到人生不可挽回的挫折,就会失去爱,就会性格孤僻,利群索居。其实呢,事情本身可能预示着某种苗头,但是,偶发的一两件事情,什么影响也造不成。放松心情,从容应对就是了。
哈哈哈哈哈,仰天大笑,申爸,我呢既不担心孩子的智力建构也不担心他的前程未来,我担心的从来就是他会不会失去爱啊,会不会性格孤僻啊。都很无厘头。

是很无厘头啊.....须知,一个妈妈,只要她担心自己孩子这些方面的问题,其实,就已经足够了。要是积极地去采取行动,刻意地做些什么,就过头了。确实有孩子在这些方面有问题,可那些问题孩子的妈妈,根本没考虑过这些问题。

泓泓妈1104  不过笑完了再回来点评几句,申爸的方法绝对好,可是爸妈们学的时候有前提,请注意这句话:“因为大申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大申能够做到,说好了玩儿二十分钟,时间到了,自己就停了不玩了。”
哎呀忍不住感叹几句,前头养成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上的学习上的,后头爸妈得多省事呐,事半功倍说的就是这样。

所以呢,还是的。每一步,孩子都有孩子应该在这一步解决的问题。把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现在的事情做好,不要乱抓挠将来的事情。将来该解决的事情,有将呢.....将来要想容易地解决将来的事情,有赖于现在做好的事情.....

泓泓妈1104发表于 2013-12-100:51
申爸,那啥,想听听您的建议。聆听听资料的时间能提前么?我们家的才31个月,象《海底两万里》、《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西顿动物记》?

不管什么时候,聆听总是不错的。不过,聆听的读物有不同。像31个月的孩子,给他一些睡前小故事,就是那种没有情节,句式十分简单,五七个字一句话,句式都是“主谓宾”的资料。在四岁左右,可以让孩子听小喇叭节目,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资料。在孩子5岁的时候,再考虑引入,是好的安排。

泓泓妈1104发表于 2013-12-1915:21
俺们家提供材料的方式和鲁鲁妈有点像,“发现他对某样内容有兴趣我再大量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主题式的扩展,这阶段喜欢维尼熊,俺立刻把申爸推荐的小熊维尼读上了。可是以他这年纪(才32个月)还是深了点,听不太进,俺又不想给他看那些改编得乱七八糟的,索性就延伸吧,小熊维尼拼图啊维尼涂色书啊啥的.

哦....忘了说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很好办,就按照兴趣主题,给读物就行了。困难的时候在七岁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孩子小的时候,给什么听什么


qhu1003-1108发表于2013-11-7 16:56:46
我们家俩,现在什么都给听,原先是中英文儿歌、音乐居多。目前给换上中文的小故事了,易经、论语等天书偶尔也给放。大儿子已经明显中文强势了,有中文的一定选择中文,不听英文,小儿子给啥就听啥,现在也开始讲英文的绘本了。牛津阅读树很好,几句话就是一个小故事。儿子也是看完一本又一本,有的要求再讲一遍,发现原来孩子都是很爱学的。

川京妈妈做得极其智慧!
是的,孩子小的时候,给什么听什么,不分什么英语汉语,古文白话。建议呢?适当多给点儿《易经》、《论语》。三国等的原著朗读,也给一些,不用多,权当做一个伏笔。现在给的这点儿东西,将来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川京妈别忘了随时回来回馈,谈谈孩子们接受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自控力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是发展的重点


qhu发表于2013-11-8 16:03:05
大儿子比较冲动,经常一拳就打他弟弟,然后赶紧搂着弟弟说“没事,没事,别哭”,又打又哄。我觉得还是自我控制能力还太差的缘故。

呵呵,小男孩儿,打人是天性。再大大,懂事了,就不打了。
嗐,川京妈,这个“注意力”吧.......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其实呢,上小学的孩子,上课是否专注听讲,取决于孩子在幼儿园的时,最开始上“小学形式的课”的时候,是否养成了“专注听讲”的习惯。

Qhu:申爸,不是“注意力”,是自我控制能力,你之前说过7.5岁之前,来自情境兴趣,然后需要大量的自主时间加上喊停就能停下的习惯,这两点都很重要,我突然想起大李的幼儿园里不像传统园安排这个课那个课,不就是让孩子有大量的自主时间,自己主导,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吗。

从性质上来说,小孩子是谈不上“控制力”的。

Qhu:申爸,你说的也对,幼儿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但也不对,越小的幼儿可能得靠成人的言语来指导,慢慢内化,也可以说养成习惯,从他控到自控,如果没有前面的发展和基础,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

从原则上来说,申爸比较嘀咕这个事情。给孩子一个awareness,让孩子知道有“自制力”这回事,是必须的。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没多少可谈的。找到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说法,给到孩子就行了。申爸比较嘀咕的是,提前唤醒。孩子的任何一个心理特点,都是可以提前唤醒的。大自然的设计很显然:自控力这个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是发展的重点。
某些真正强大的“自控力”,被过早唤醒,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川京妈可以去看。在育儿手记那种栏目里,特别“蒙氏”的爸爸妈妈起的高楼里,有极其生动的展示,及其形成过程:最后,孩子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是温室里养着的瓷花,细腻精致善解人意但没有生气。有时,那爸爸妈妈自己都会有明显的感觉:孩子在压抑自己来刻意迎合爸爸妈妈。
讨论如何形成重要的情境兴趣,让孩子表现得有“自控力”,这个话题完全必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孩子能处理观念,相当于汽车加上了方向盘


qhu发表于2013-11-13 13:39:47
大申爸说的极是,那种孩子在压抑自己来刻意迎合爸爸妈妈,这仍然是他控,这是爸妈们高级的心理控制造成的,这种控制比打骂强硬的肢体控制更加有害。自制力,我们不能光看行为的,还需要看动机,是出于自己,还是出于别人。幼儿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这不是说自制力在幼儿期没有意义,在学前也是已经基本定型了,等到上小学,再给输入概念来调整已经比较困难。我在想,其实不止是自制力,各方面吧,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都在学前有基本雏形了。放任肯定不行,盲目指导也不行,如何在合适的时间给到孩子恰当的帮助,真是缺少这样的智慧。
申爸什么时候有时间讨论一下如何形成重要的情境兴趣,让孩子表现的有自控力。目前已经讲到了听天书的情境兴趣。

它这个事情吧......孩子可以处理观念,按照观念给出的指示行动,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这个发展转折,只能出现在孩子7岁以后。

打个比方。
一辆汽车,要是没有方向盘的话,你想让它往左转,你可以下去,把它的轮子往左扳,它就往左走了。加上方向盘呢?就不用这么费劲,每一次都去扳轮子。只要司机坐在车上,轻轻地转一下方向盘,汽车就转弯了。

孩子能处理观念,相当于汽车加上了方向盘。在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只能靠“控制”这种笨重的法子,来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最好,也不过是用“示范”,来影响孩子,使之做出爸爸妈妈期望的行为,这种状态下,孩子是无所谓“自控力”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自我控制”,7.5之前靠两个习惯,7.5岁之后才是观念指导行动


qhu发表于2013-11-7 16:44:33
哎呀,前期输入不够,现在学点什么都费劲得要命要命!哈哈哈,现在我就是这个状态。要写一篇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文,费老劲了,看文献看不进去,去幼儿园观察吧,经常是看热闹了,各方面都受限。专注力跟自我控制能力有关,但还不是一回事。大申不止专注,而且自我控制能力很强啊。

在7.5之前,孩子靠养成的习惯来“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背后,其实是“情境兴趣”在起作用。7.5之后,孩子除了靠“情境兴趣”,更可以靠观念的指导来做自我控制了。
在7.5之前,只需要培养出两点,就行了。不能够所有的习惯都一个一个去培养,那样,根本做不了。第一,要用大量的自主活动,来形成孩子专注的能力,或者说“专注”这种“性格特征”,比较合适;第二,养成一个习惯:说好多长时间,到时间就行动。比如,说好看20分钟电视,到了20分钟,就停止看电视;说好15分钟后开始写作业,到了15分钟,就停下手头的事情,去写作业....这个习惯是一个“通用习惯”,它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亢龙有悔”的一招,这种习惯的养成,申爸在爱坛里有详细的叙述。

7.5以后,孩子进入了观念敏感期。这个时候,要抓紧时间,供给孩子更多的质量良好的“观念”,供孩子吸收。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小时候听过的《论语》就起作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两个习惯


清爽茶香 发表于 2014-6-12 15:26
哈,看着帖子,正想着“非智力因素”,想让申爸多说说呢。记得不知道在几楼了,申爸说小孩子要养成2个习惯,第一,是到时间了,就停止(原话是什么,不记得了,就我的理解吧),申爸在爱网里,有对大申关于这一点的描述。第二,是什么呢?根据申爸编绳理论,这股绳子就先搁置了。作为忠实观众的我,就翻看爱网上的东西并一直耐心等待着,想着总会有答案。
先说说我家的(现在3周2.5个月)。关于第一条,应该说这个我早就在做了吧。当时是想解决这个“延迟满足”,给孩子进行等待训练(1岁多开始的吧),然后用糖果进行了强化。有了这样行为上感性的认识后,在执行现在的“看几分钟?”,告诉他时间到了,多数情况下,会讨价还价“再看1分钟,行吗?”再说时间到了,就停止了。
再说说关于“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事儿,最近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从幼儿园出来,小家伙会去蛋糕店吃块蛋糕,我现在尽量将孩子向前推,小家伙看到了心仪的蛋糕,“——妈妈,我吃这个,我就吃这个。”我蹲下来,“优优,请你看着阿姨的眼睛,告诉阿姨你要哪一个。”吃着蛋糕,看到店里产品的宣传小折页,拿着要放自己包里,我告诉他你想带走,得问问阿姨,这是店里的东西。这样,他就又放回去。走时,念念不忘。我提议他去问问,不肯。在我的怂恿下,非让妈妈去问。我拉上他,说陪他去。他声如蚊呐“我能拿走吗?”估计也只有我能听见了。我蹲下来,附耳——“优优,看着阿姨的眼睛,告诉阿姨你的要求。”小家伙抬起头,声音大了许多又说了一遍。阿姨说“可以”。小家伙可到许可,那时是满脸放光的,从内心里溢出快乐、满足感。那种快乐,在一旁的我很有感触。看着对方的眼睛,瞬间是一种与对方平等的感觉,立马有一种自尊感,讲话似乎一下子有了底气,声音自然清晰有力,似乎来自丹田呢。当完成了,立马有了自信。再说那天,看他心情不错的时候,我很郑重的说:“优优看着妈妈的眼睛,有件事我们得好好说说。”目光相遇的一瞬,我自然不把他当小崽子看了,我很认真的说下次你再躺地上,妈妈就不再拽起你来了,你自己起(背景交代一下,小家伙不如意了,躺地上,还小时,我就游戏似的把他拽起来,现在就非得让人拽才起,为了解决躺地的问题,先告诉他可以躺但是得自己起)并击掌表示大家就这么说好了,这么定了。那日又不如意躺地上,我走过去,看着他说我们已经击掌,你得自己起。我蹲在他一旁,任他哭闹,等待着。最后,他拽着我的身体自己起来。那之后,躺地上的行为越来越少了。目光相遇的那一瞬,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很真诚得对待他(我想终究是一种自尊啊)。
再说一个事,最近在建立吃冰棍的规则。“每天一根,下午放学到家时吃。”一早,睁开眼,非要吃冰棍,告诉他不可以。等要去幼儿园了,不知怎地,非要吃冰棍,母子俩僵持着。好吧,各让一步,我退一步说,那就吃一口吧。“行”小家伙挺高兴的。当给了他冰棍,小家伙就舔了一口,就说行了,高高兴兴得把冰棍放回冰箱了,跟着高高兴兴得去幼儿园了。我明明说吃一口,小家伙就舔了一口,呵呵,真是可爱。后来想到之前的事,这个于我倒也不陌生,那时候糖果训练就见识了(犹豫半天,吃到嘴里的糖又吐出来)。糖果这个事儿,之前我一直藏着,当我想清楚怎么做了之后,才拿出来。这个又让我想到申爸的黄金的第一次理论,果真事半功倍啊!
还有那些个动画片,我已经找到一百多部了吧,已经躺在我网盘里了。有需要的告诉我放哪吧。

哈哈,优优妈真会捞干的。
都说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呢,这个习惯非常之多,一个一个去养成,累也把人累死了不说,孩子的良好性格也会死在养成习惯的路上。习惯和习惯不一样。有最基础的习惯两个:一个就是优优妈说的这个。这个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最容易养成;另一个是执行计划的习惯,这个在7.5岁之后养成。
这个说好多少时间,到时候就做的习惯,基础在什么地方呢?孩子只要有了这个习惯,你想让他养成什么别的习惯,就都容易了。
别说,小孩子,刚入学,新鲜几天之后,到家就不乐意写作业。有了这个习惯,申爸就能跟大申说:“大申,你是现在就写作业呢,还是玩儿十分钟再写?”大申当然不乐意写作业了,就选“玩十分钟”。十分钟到了,习惯起作用了,大申就去写作业了。
这叫以退为进。就这么以退为进,每天做每天做,做21天,回家先写作业,也就变成孩子的习惯了。
任何孩子不乐意做的事,他都不乐意立刻做。所以呢,这个习惯配合上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可以解决任何孩子不干的问题。
发表于 2018-4-20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一直跟帖,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给四岁半昊鹏的建议


yuximin0905发表于 2013-11-6 15:34
说说我家的情况:男孩子,四岁半,从五个月开始亲子阅读,现在每天晚上他会主动要求我给他读三本绘本,喜欢的会反复读,同一本书读一周左右,再换新的。三岁到四岁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听了《卡梅拉》、《小兔汤姆》,后来就停了。因为快四周岁时开始听《全脑英语》今年的三月九日开始,坚持到现在,每晚一个小时,早上半小时的英语,当背景音乐听。
自从看了申爸的贴子,又认识到了听音频的重要性,最近一个月开始听完英语后,听故事,从新拾起〈卡梅拉〉和小兔汤姆,他还是很爱听,有一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他自己反复听〈汤姆走丢了〉,看得出孩子是爱听故事的。
我今天看了大家提供的网址,刚下载了《小熊维尼》,准备今天开始听这个,试试看。

昊鹏年龄还小,昊鹏妈这样的安排,非常非常好了。就这样继续下去,等昊鹏五岁多,再引入高级一些的聆听资料。
有两点建议:
1、亲子阅读的时候,试着给孩子读读《论语》听。要是昊鹏不要,也不勉强。要是昊鹏不反对,就坚持读下去。
2、英语磨耳朵和小故事,可以随时都播放着。
昊鹏晚上入睡情况怎么样?

Yuximin:九点关灯,我和他聊一会儿天,只要我们不说话了,很快就睡了。因为他上的华德福的园,白天有两次户外活动,运动量比较大,在家里总有音频放着,要不要他睡时一直放着故事呢?

申爸:孩子睡觉的时候,就把故事关了吧。最好是到了睡觉的时间,就把故事关掉,不让孩子一边听一边进入梦乡。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孩子的反复听


yuximin发表于 2013-11-1216:13
淡定,太重要了,我觉得只要我搭上了申爸送来的船就很好了,现在正听《小熊维尼》已经听完了三遍,我觉得我家的四岁半还小,反复听很重要,所以不急着换。昨天晚上吃完饭带着MP3骑着小车外出玩儿,边骑车边听,近一小时呢,今天早起就听,还带幼儿园去了,兴趣正浓。..

哦.....借着昊鹏妈妈的帖子,再正式声明一下哈。
对于孩子,反复听总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昊鹏小,就需要反复听,孩子大了,就不要反复听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大了,反复听的方式,要变一变。孩子小的时候,听夏洛死了,就死劲地反复听那一节,听好几遍,十好几遍,也不肯换。大了呢?等到六岁,孩子想听《海底两万里》,那就从头到尾,听完。听完了,想再听,就从头到尾,再听一遍。
孩子是怎么完成这种转换的呢?靠听一个巨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于大申,是《哈利•波特》,听一遍,从头到尾,听了好几个月。严格说,《哈利•波特》不是用来愉悦孩子的,它是用来娱乐孩子的。之所以听它,就是看它时间长,有中文书,有英文有声书,也有英文书。
所以呢,在汉语聆听阶段,这个东西用来形成孩子的聆听能力。聆听能力一旦形成,就把它彻底拿走,不再让孩子反复听。在汉语阅读阶段,这个东西用来形成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一旦形成,就把它彻底拿走,不让孩子反复看。同样的,适用于孩子形成英语聆听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阶段。

yuximin发表于 2013-11-2308:24
申爸,《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四岁半到五岁读,合适吗?感觉有点难度吧?

后两个不是一般的难度,等孩子五岁之后,再给孩子吧。神奇校车可以当绘本给孩子讲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四五岁时的大申听什么


在大申五岁左右的时候,申爸给孩子读了中文版的原著《小熊维尼》,亲子阅读,这是大申听的第一部长篇(《小熊维尼》要原著的忠译本,不要任何方式的改写本)。在此之前,大申听了非常多的睡前小故事,特别是《小喇叭》节目,整个四岁,天天晚上听。
在听了《小熊维尼》之后,大申就对《小喇叭》不感兴趣了。除了里面的《天天猜猜猜》栏目,其他的栏目就拒绝再听。之后,申爸给大申了很多长篇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申爸在爱坛里有详细的记录:先听哪个,后听哪个,哪个听得多,哪个只听了一遍。哪位爸爸妈妈好心,可以把爱坛里的那些资料整理一下,转帖到这里来。
再后,就切入到《哈利•波特》。大申听哈利的年龄应该是五岁五个月大.....具体的年龄,爱坛里也有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逐渐收起绘本,引入四大名著儿童版、DK、逻辑狗


D妈0902妈妈发表于2013-11-14 11:38:41
Harold,男孩,四岁快九个月了,我觉得他的语言能力似乎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可以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老师讲的),讲话也越发有条理。发现了申爸的帖子,如获至宝,刚好我们也都觉得孩子应该有更加丰富的语言输入了,感谢帖子上各种丰富资源,已经下载了一些,打算今日就让他接触神奇校车、凡尔纳系列、中国上下五千年等,看他的接受程度。
申爸:欢迎小恐龙妈妈!申爸建议呢,那些有声读物倒不用着急,等孩子再长大半岁,给孩子听,也完全来得及。不必早给,没好处,有坏处。H宝到了敏感逻辑狗的年龄了,买一套,试着和孩子玩玩儿,看孩子喜不喜欢。
还有两个建议:如果小恐龙妈妈不介意四大名著,买来儿童版的,亲子阅读的时候,引导孩子听听;对于男孩儿,现在的幼儿绘本,慢慢往起收,只留下和历史、地理、自然、技术有关的绘本,然后,慢慢地用DK系列来填充空白。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争取把幼儿的那些绘本,全部从孩子的生活中清楚出去,再做打算。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逻辑思维萌芽期,逻辑狗是重要的玩具


逻辑狗最好在孩子四岁多,逻辑思维的萌芽期给。只不过,爸爸妈妈不要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需要考核的训练逻辑思维的工具,这不过是个小孩子随便玩的玩具而已。

楠妈:申爸,请教一下,逻辑狗的用法。一定要按照书排列的顺序,做完一本再给他一本吗?
做题目时,一定要前后都做吗?我们儿子总是想做前面的,往前赶.

申爸:嗐,那就是个玩具,随便孩子怎么玩,都行。只要孩子喜欢,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儿呗。嗯.....这个是个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玩具。

楠妈:谢谢您的回复.那本家长指导书很严肃地要求这儿那儿的,搞得我也不放松.

申爸:楠楠妈,话说那个家长指导书,申爸就根本一眼没看.......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孩子是知性聆听吗?


小河临窗发表于2014-2-11 14:07:41
因为担心孩子不当唤醒,到处看贴求安慰,无意中进入了申爸的高楼,爬了几天,心情跌宕起伏。
我娃:目前4岁2个月,上小班,2岁开始看绘本,目前对问题的思考有点成熟,几个例子:
1。4岁的时候,要求我给讲西顿动物记《孤熊华普的一生》,第一次听完,说害怕死亡,不要看了,过了1一个月又要求再听,连续讲了2遍后,开始担心自己会死?因为明显感到他的焦虑,我就把书送人了。
2。昨天听《野天鹅》,开始问我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和爸爸结婚?
3。平时抗拒听英文故事,昨天还说听不懂,要是世间上没有外国人就好了,这样就不用学外语了。
昨天晚上试图一边手工一边听故事,娃也没反应。只是第一次听《绿野仙踪》,故事结束后,又要求再听了一遍。这些故事是我前天新提供的,我一般不问问题,都是他主动和我讨论里面的故事内容。
请教下申爸:目前这状态是不是已经是知性聆听了?

其实呢,妈妈们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在听什么.....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是伴随的,还是情节的.....问题是,即便知道了,有能怎么样?
申爸的意思是说,区分这个,很困难....呵呵,你把脚伸到申爸的靴子里试试:你怎么能够单凭一个帖子里妈妈的几句话,就去判断孩子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况且,我们很难找到一些衡量标准,测度出每个孩子到底是感性的、知性的、伴随的、情节的....什么什么的,在听。
主要是吧,测度和区分这个,确实没什么用......当然,申爸是从实操的角度,而不是从别的什么角度来说的....作为适龄孩子的爸爸妈妈,他只需要知道:找一个长长的故事,一直在那里放,孩子自己就伴随聆听了,这就可以了。
当然,具体地给这些东西以定义,去研究,应该是一件有趣儿的事情。不过,申爸自己不感兴趣于这个,原因也很简单:作为聆听,引导孩子伴随聆听,在真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孩子这个意义上,于申爸,已经是解决了的问题。
解决了的问题还要再去细抠,实在没意思。
申爸知道,有这种情况:有不少爸爸妈妈心里很矛盾。这些爸爸妈妈不想给孩子大量的资料去听,可又被伴随聆听这种说法打动了.....就一直纠缠。其实呢,申爸早说过,通向顶峰的路,不止一条。申爸只是说,伴随聆听,这条路肯定走得通,并且,只要给适龄孩子长长的故事在那里放,就能伴随聆听。爸爸妈妈如果不甘心走别人走的老路,完全可以自己去探索出另一条新路出来。申爸倒是很感兴趣于可能的新路是什么样子的......
嗯,那个什么,老路上到底应不应该这里上个坡,那里架座桥.....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值得费心。

小河临窗  感谢申爸的回复,仔细地爬完了你所有的楼,已经不焦虑了,也不纠结孩子是什么方式了,目前很愿意听,要做的就是把他引上伴听道上了,可行的方法继续实践.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岁7个月孩子妈妈的困惑


玉生烟 发表于 2014-3-22 09:21
昨天我试了试,从早上她一起床,就不动声色的开始放昆虫记。孩子明显表现得很有兴趣,问我:“妈妈,这是讲什么的啊。”我就只说了三个字“菜粉蝶。”然后就走了。中午她从幼儿园回来,我又继续放,她在床上躺着滚来滚去玩,放了一会,大概十来分钟的样子,孩子喊:“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听故事了,我听得好累,头都疼了。”我判断孩子是极其认真的在听,怕太她累了让她很长时间都反感听,于是就先把声音关小了,和她玩闹了一会,看她状态恢复了些才关掉音频。
我的女儿四岁七个月,大概一两岁的小时候我妈教过一段时间认字,我们两口子都是懒人,后面就完全没有坚持,只是她感兴趣主动问的时候才随意回答一下。但是讲故事这件事我一直在坚持,从她十个月开始,平均每天都有半个小时。不知不觉我发现她已经开始自主阅读,我给她买了一本《彼得兔经典故事》,是那种一页只有小小一幅图却有几百个字的故事书,她居然也能一看好久。我拿《贝贝熊系列故事》来考她,随便翻开一页,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字都认识。
我很担心孩子是不是被过早唤醒了什么,我很希望此时尽快引入音频故事,能够冲淡她认字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一种说法说认字太多影响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虽然不全信,可也真的担心,毕竟她年纪太小了。孩子现在不光认字很多,而且已经像模像样的临摹写字,我可以肯定这完全不是我们任何一个大人教的,她不知怎么就自己会了。不过,她一直喜欢画画的,从一岁多就喜欢画,就是大人啥都不管,她自己自由涂鸦的那种。
还有,她比较敏感和情绪化—当然,这种事不怪孩子,主要是妈妈以前有些事情做得不好的责任,作为补救措施之一,我能够多引入一些科普类和历史类的有声读物,这能够在将来使得她更为理性和条理吗?

爸爸妈妈总是会不自觉地嘀咕的,其实没事。就连爸爸妈妈嘀咕本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你教什么她会什么。七岁半之前,唯一重要的是“伴随聆听”,其它的,不管爸爸妈妈教了什么,只要程度不特别过分,都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严重的影响。如果做了“过早唤醒”的事情,唯一困难的地方在于:孩子到了五岁半以后,引入“伴随聆听”状态,比较困难。不过,申爸总是觉得,尽管困难一些,仍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做,只要耐心,总能让孩子进入到这个状态的。
一个资料,如果你放给孩子听,孩子认真地听,很倦累的话,那就换个更长更“难懂”的来,让孩子当背景音乐来听。一定留意,如果孩子是刻意在听.....当下能够理解地听.....不要让孩子听太长时间,时间听长了,会把孩子累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让孩子在无意中聆听故事


幸福临在 发表于 2013-12-2 11:51
五岁女孩,按您的建议给听小喇叭,试了两次,孩子就听了下去。自己捧着播放器,感觉听的很专注,偶尔也顺手干别的,以前一直要拉着大人玩过家家,听小喇叭的时候就一个人安静的翻书,依靠手边的资源搭积木等等。昨晚睡前一直听,等她同意关之后又让我编故事给她,之后很快入睡了,这次孩子没有要求之前一直有的亲子阅读。
请问,如果保持孩子的这种状态,我需要注意避免的事是什么?还有家里还有个一岁两个月的男宝,大宝的聆听对小宝有不好的?

女儿的状态实在太好啦!
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和女儿谈论小喇叭里面的内容,不要唤起孩子对所听故事的注意,就让孩子在无意中聆听故事就可以了了,这是最好的安排。
至于对儿子,没有什么影响。
小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态度特别敏感。你放故事,是给姐姐听的,不是给他听的,这就对他没影响。假设,还有一家,家里只有一个男孩儿,和你家儿子同岁,那家要是也放同样的故事,对孩子就不好,你家的就没事儿。原因很简单,爸爸妈妈对放故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伴随聆听

28
主题       
1346
帖子       
7441
仙草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8792
发消息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8:29:10 | 只看该作者
五岁,还可以反复多听


幸福临在:45集的小喇叭孩子已经听了一遍了。她还是不亦乐乎的又重新听,有些故事听了好几遍。请问,下个资料的引用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选什么资料?

这样挺好!小喇叭孩子喜欢听,就让孩子多听几遍。五岁,还可以反复多听,不用着急找过长的资料给孩子听。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复述图画书


316616466发表于 2014-6-1614:44
申爸,突然想到个问题,你说现阶段给孩子看漫画的时候有必要要求孩子讲一下漫画内容么?我的意思有必要训练看图说话的能力么?貌似作文刚开始都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的......

同上的考虑,爸爸妈妈有时间和精力,能辅导孩子讲就让孩子讲,肯定有好处。爸爸妈妈和孩子做的,除了一块儿玩儿,还有就是这个和读天书给孩子听。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复述图画有困难,可以引导孩子讲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比如白天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智力+情感=一切


ccrubyduoduo发表于2013-10-16 11:11:07
五周岁之前孩子的安全感基本建立了,是否只要每天有高效陪伴就可以,但时间不一定要长?关键在于固定时间长期坚持。而后,是否应该尽量把时间留给孩子自己去安排?父母的爱存在不就是为了分离吗?

如果问申爸对顺妈的问题的回答,很简洁:No。
申爸以为,对孩子的教育而言,智力+情感=一切
这座楼其他的绝大部分,都在说“智力”,只有这一点点在说“情感”。
孩子的良好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恐怕就是妈妈高质量的陪伴。除了这个,其他方面的贡献,不能说忽略不计,肯定也不大。如果一位妈妈不相信所谓心灵感应的胡诌,那么,她影响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不管自己多么想,不和孩子全身心地亲密接触,想的都是空想,啥用也没有。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之前,妈妈的高质量的陪伴,多多益善。当然,陪伴的具体方式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变化。大申已经不怎么感冒亲子阅读了:“听着费劲。读了半个小时,也没读多少。还不如我自己看,一转眼就看完了。”
可是,大申会聊天儿了,他喜欢在晚上关灯之后,和妈妈聊他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你们昨天晚上又聊什么了?都十点半了,你们两个还咯咯唧唧个没完。”申爸问申妈。
“哎呀,大申可是懂事了。大申的很多观点,很深刻,很有意思。太有趣儿了。可是,聊的事情,我都忘了。等我想起来,我告诉你。”申妈说。
陪伴孩子,只就是“心在”难做到,要做到了“心在”,和孩子做什么,倒真的不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害怕


yunyal发表于 2013-10-21 11:47:07 这几天我自己把《哈利波特》翻了一下,有点担心7岁小朋友看了会不会做噩梦啊?以前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就会反复做机器人从窗户进来要抓她的噩梦。大申五岁五个月大看《哈利波特》,不会做噩梦吗?

这确实分孩子,有些孩子会害怕哈利,这种害怕,是后天教育造成的。
孩子天生的恐惧只来自一个源头:对身体的伤害。这是人的本能。比如说,第一次让孩子一个人睡,孩子会跑出来找妈妈。如果没有后天的某种“害怕”教育,孩子跑出来的原因是对妈妈的依赖,而不是对“黑,自己睡的害怕”。

皮皮妈  这件事上,我会有异议的。害怕恐惧我认为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不过每个人表现形式不同。我就非常好奇我家这妞怎么那么多恐惧害怕,怎么来的?看了哈利波特怕天黑奋斗小半年。估计只有老爱来给讲讲潜意识啥的。有个说法就是读书太多,听故事太多,造成的。我怀疑过,未敢确信。

yzhang4  这个真不是,皮皮妈。你要是有机会,给一岁多的小孩儿,看恐怖片的恐怖情节。你看孩子的反应,除了很好奇,他没有别的反应。你要是给同一个孩子看立体电影,一条可爱的鱼奔着自己就游过来了,孩子会非常恐惧 。因为“真实”的鱼会伤害到自己。这种对身体的伤害的本能反应,是恐惧。基于这种本能反应,后天的社会会给孩子各种恐惧,包括对恐惧的恐惧。申爸在爱坛里曾经专门说过恐惧的话题。大申呢,一般的事情,都引发不了他的恐惧:包括死亡,死人黑暗什么的。哈利·波特的电影里,反映伏地魔包围魔法学校的时候,有很多飘飘荡荡的纸鬼。我问大申:害怕吗?大申说:“这有什么害怕的,不就是些破纸吗?”

爱无言发表于2013-10-21 22:42:37
关于这个问题来说点吧,大申爸和皮妈对恐惧的理解可以说都没错,都是一个面。大申爸的理解更没有错,但如果他做治疗师,或者遇到别的害怕黑和很多东西的孩子,我想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帮到他们太多,如果只是强调这个道理的话。

孩子之间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机制都相同,但是表象差异却非常大。因为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爸妈环境下的。不同爸妈的环境给孩子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孩子潜意识世界不同。潜意识里面有无限的画面,孩子被不同父母激发表现出来的画面自然就不同。大申明显不会被那些故事和鬼怪等等影响到他的现实生活,他只是对那些词汇感兴趣。可是皮皮不是的,她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对里面的情感关系和心理感兴趣。这个不同首先就是两个孩子在解决的自我建构这个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这些故事情节等等从皮皮的反应结果来看,没有解决她的困惑,而是让她的大脑神经负担太重,以至于影响入睡。那停了就是适合她的。但对大申,每天都解决了他对词汇的加深理解和链接,他每天都有成就感,都是更自信的,所以累了睡的更快。
皮皮对黑暗和鬼怪的害怕,其实和皮皮妈妈关系最大。皮皮妈妈自己也说了,自己不能全身心高质量陪伴,说到底就是皮皮妈妈自己在和自己的父母关系情感关系建立和连接上就有痛苦的,现在当然想和女儿建立,可是这其实是痛苦的,自己是做不到的。皮皮对这点在努力要求永不停歇。

皮皮妈  谢谢对我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那么她现在忽然能安然入睡了,是不是说明她解决了这个和我连接的问题了呢?

爱无言  皮皮10岁了,快到青春期了,荷尔蒙激素出来了,这股力量就象催发火箭脱离母体一样,我想皮皮有一面和妈妈分离了,不再纠缠这个问题了,而是自己去创造生活了。皮皮能做到,也是因为她有一面能感受到妈妈对她的爱有多深。妈妈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和她卷在一起,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孩子不被拌着,自然就分离的容易点。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预测、前瞻、规划于申爸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yzhang4  嘿!美言妈太强了!真是强。那啥,申爸一直觉得,申爸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和很多妈妈有一些根子上的不一样.....可不一样在哪里呢?申爸自己一直抓不到那“不一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美言妈直接指出了,让申爸从另一个角度,用申爸的话来说,第一,申爸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大申的。就是说,大申不同的年龄,会处在不同的神经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申爸不用成人成型的神经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感受,来指导大申。而是一直试图还原“大申这个年龄”的神经生理、心理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用这个阶段的特点,来对待大申。
比如,在大申7.5岁之前,申爸发现大申可以一心二用;进而发现大申大脑的中心控制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大脑各个区域各自为战,处于“无***状态”,那么,申爸就把所有能同时做的事情,都同时做。让大申一边玩儿,一边听故事;一边画画,一边听故事......在家里,一边干什么,都一边听故事。
现在,大申9岁了,中央控制单元开始加速发育,孩子的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 以前只要大申在家,申爸问大申:“听Magic Tree House吗?”大申立刻表示:“听!求求你啦,帮我把Magic TreeHouse打开吧。”现在呢?当大申自己觉得自己需要专注地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大申会说:“听!等我把劳动课的手工做完就听。”大申正在专心做劳动课的手工。昨天晚上,申爸继续给大申读《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大申一边听,一边做手工。一边做手工,一边和爸爸讨论。这么着,听了20分钟,大申爬下床,拿着手工走了 跟爸爸说:“我先不听了,明天再接着听,我先把手工做完。”他已经感受到,他需要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同时对付好几件事,已经本能地不干了。
第二呢,美言妈提醒了申爸,申爸自己一直是在关注“教育之前”。比如说,申爸关注阅读,就一直再想,怎么培养起大申阅读的能力。阅读的能力一旦培养起来了,申爸就不去关注阅读这件事情了。大申有了阅读习惯,接下来的阅读,就变成大申做他自己喜欢的事了。不给做,也不干。申爸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养成某种“习惯”上了。习惯一旦养成,申爸的注意力马上转移,思考怎么培养下一个“习惯”。
申爸给大申养成了一系列的习惯:必须参加集体活动;必须踢足球;读书;听故事;写作业;看Documentary;做手工......真的很多。然后,大申时间就在这些习惯中消耗掉了。大申具体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申爸清楚那件事一定是以前养成的一个习惯,是好事情,申爸就不管具体的事,随大申去做。申爸的精力正放在怎么养成下一个“习惯”上呢。以前,在爱坛的时候,申爸总结过这种现象,叫“享受前天的成果,做昨天的事情,规划明天的前景”。
所以,预测,前瞻,地图,全景,整体图景....这些东西于申爸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申爸从不“手忙脚乱,每天都在忙当天发生的事情”。

daiyu555 发表于 2013-11-3 12:08
我的疑问是现在小子不反对听天书(易经),我是不是可以多输入一些天书?当他对长篇故事感兴趣了以后,还会接受听天书吗?小子就听来说是给什么听什么,是否给他试一试《哈利波特》在困惑中?他的胆子极小,之前听到害怕的环节总会让妈妈陪。怕黑,怕怪兽(跟着哥哥看了一些暴力动画片),曾经因为看了一个科幻片,有外星人迫害人类的镜头,吓的三天寸步不离妈妈,无数次问有没有外星人?谁能打死外星人?还说梦话,好像是梦中也害怕的样子。
...

齐齐的状态非常好。
先说两句“害怕”。大家要明白,“害怕”是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本身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一个不“害怕”的人,那不成怪物了吗?
什么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爸爸妈妈对孩子“害怕”的害怕。爸爸妈妈只要对孩子的害怕害怕了,这害怕就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孩子那里。这种害怕,才会伤害孩子。没有人会被恐惧吓死。只有被对恐惧的恐惧吓死的人。
需要调整的,是父母的心态,而不是孩子的心态。

爱无言  虽然我也很赞同申爸说的成人对孩子害怕的害怕,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孩子那里。但孩子看某些书害怕时,最好还是别给了。很多书可选择的。听书的主人是孩子哎!

美言妈说了:“虽然我也很赞同申爸说的成人对孩子害怕的害怕,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孩子那里。但孩子看某些书害怕时,最好还是别给了。很多书可选择的。听书的主人是孩子哎。”
对啊,申爸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似乎,那啥,没有明确说过诶。
现在明确说:“要是孩子确实害怕,爸爸妈妈真的就别给那些书了。书有很多,再挑。”
每次吧,申爸的失误,都能给他们真真儿地逮住,一次也混不过去,哎~~~

guolittlepig 发表于 2013-12-19 13:23
害怕是天性使然,还是别的呢?...

幼儿的恐惧的这种心理活动,申爸实在没有什么想法。
申爸一直都以为,孩子天生是不害怕什么东西的,只要后天父母不暗示,不刻意引导孩子害怕,孩子就什么也不怕.....大申什么也不怕、黑、鬼、怪物、猛兽,什么有不害怕。申爸没有直接的经验,为什么幼儿会害怕。
从妈妈们的反馈来看,确实有很多孩子害怕。这个原因,申爸实在说不上。造成害怕的原因和矫正,也许美言妈妈可以说说。

泓泓妈 发表于 2013-12-19 14:02
小宝表现出来的这种害怕是不是天性使然,我的直觉,不是。
会不会是你们给他提供的文化氛围、他所接触的书籍类型导致的?我不敢妄下定论
可是他喜欢看的书,贝贝熊系列,十四只老鼠,蹦蹦和跳跳,弗洛格,从画风到文字,都是温情的、治愈系的,或者说,缺少男性力量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慢慢来调整他的品味应该不晚。申爸推荐过三国的连环画,我觉得这个不错,不知能否试下。俺们家也入了蹦蹦和跳跳,还有十四只老鼠,小东西不太喜欢,我还想了买了不看忒浪费了。听你这么一反馈,得,还是不试了,舍得舍得,没舍弃哪有得到。

泓泓妈妈分析得应该有道理.....不是刻意引发的孩子恐惧感,而是给的读物资料过于温情的、治愈,导致孩子对普通中性甚至稍左的资料,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反应,造成了“恐惧”的心理表现....
别的妈妈,根据自己的经验,怎么看?

鲁素 到一定程度,是孩子的阅读口味引导父母提供材料啊,我提供很宽泛的内容,鲁鲁从温情的14只老鼠到暴力的危险大百科都是心头好,但实际上,开始我都是给他温情的材料,而无意中发现他对某样内容有兴趣我再大量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他很小的时候就要听我念那些枯燥的武器的介绍,强烈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兴趣,酷爱看骷髅,霸王龙等食肉猛兽的书,我觉得这是男性天然对力量的崇拜感作祟。我很怕死老鼠,怕到病态,鲁鲁不怕,每次在外面遇到都要仔细观察,有次甚至踩上一脚,他几乎没有怕的东西,但他比较黏人,喜欢有人陪伴。性格上又很谨慎,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人的性格好复杂,小孩子也是如此。

依据孩子的阅读口味,给孩子选择读物,这只能说是一个方面。小孩子,口味是很好改变的。从一个人一生的角度来说,多种口味的读物,更利于孩子的健康均衡成长。
所以,给孩子选读物,实在是最见功力,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只要考虑一个方面的因素,还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全面衡量之后,才能确定一个读物。很多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又是相互打架,相互矛盾的.....

千江一月  出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孩子大了,有些方面家长做的不好,孩子怕了,不完全是读物的问题,可能还是安全感没建立好。  我儿子胆小由几个因素造成:1、太早唤起死亡的意义。2、独自经历了“鬼屋”的环境。3、看了今日说法的刑事案件。
鲁素 发表于 2014-1-29 12:20
申爸:我考虑再三,终于还是给鲁鲁上了哈利波特,从看你帖子到现在,大约过去2个月,这之间我给他陆续上过不少中短篇的故事,也听过大部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基本上短小的故事如昆虫记,葫芦娃蓝精灵,他只听2到3遍就不要了,五千年系列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喜欢,给也行,不给也行。我很想看到他自己主动希望要故事听的状态,所以陆续试验了好多故事,但是没有一个是有效果的。后来下了哈利和魔法石的电影,我先自己看了一遍,说实话,最后和神秘人的较量的那块内容真挺骇人的,还有之前的3头狗,巨怪也都挺恐怖,我小心翼翼的试探他,陪他一起看这部电影,他居然不怕,兴致勃勃undefined。我还是有顾虑,没给他看完,然后给了音频,他就接受了。。。之前给哈利的音频包括我读书他都不接受的,而且从昨天开始出现了走到哪拿着播放器到哪的状态。还有个现象,我播放的这个哈利有个音频坏了,声音很差,我给他播放到下一个文件,他也无所谓,真的是对情节的连贯性没要求的。但是在听到打魁地奇球那个他在电影中看到的情节,他又眼睛一亮,抓过播放器来听。
反馈:看过哈利1电影半部,喜欢,但是看不懂,很多上下有逻辑关系的内容他连不上。电影之后给音频接受了,之前都不接受这个故事。昨晚入睡快,之前他的入睡没有这么快,除非上午跆拳道下午乒乓球外加中午不睡觉。。。undefined
今后准备用同样法子让他喜欢上凡尔纳的小说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有视频的。
推荐:howand why有一套26集的视频,科普类的,内容很好。我不知道大申看的BBC是成人版还是儿童版,我觉得那个有点难了,这个howand why系列,我觉得鲁鲁可以听懂6,7成吧,今天我给他看了一集恐龙的,因为他喜欢恐龙,专业词汇掌握的不少,所以我觉得这个他能看懂8成。

哈哈,鲁鲁妈还是给鲁鲁哈利了....其实呢,这个事情,哈利不是最理想的资料,但可能是最好的资料。看来,让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状态,确实需要一部很长很长的作品才行。短的不管用。
对于孩子的恐惧这件事情....恐惧肯定有遗传神经机制,但更多的是社会文化机制。对于很多东西,如果从一开始,就没人告诉孩子“那是会让人恐惧的”,孩子就不觉得那让人害怕。

千江一月 楠楠喜欢打人,但是又胆小,性格发展不太平衡。老师说他最近聆听能力,专注力都有提高,这要感谢大申爸。但他不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知怎么跟人相处。这些当然是我的问题,我没做个好表率。请爱前辈给我指教一下。
瑶瑶的妈妈  喜欢打人,但又胆小,这一点不矛盾,都是孩子无力感的表现。攻击性强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力量“,是对力量的无效模仿,表现为恐吓、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专横跋扈的态度,小偷小摸的行为,对安危满不在乎的姿态。与其让他们拿别的孩子作为迫害对象(那会伤害到别人),还不如你自己当他们的“受气包”和“垃圾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一起走出力量争斗的不快,享受游戏的愉悦。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取决于大人


爱无言发表于 2013-11-1901:22:54
说到死亡这个话题,本来不太想多说。可是申爸这么个自信的人在他自己的文里已经明显的给出了一个定论,加上这个爸爸的“权威”似的结论,我就觉得不得不多说点,说透点,至少让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学父五迁说的有一点是对的,死亡的害怕是伴随着每个人的,人类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人本来是有很好的观念的,死亡是自然的,一种形式的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就如花开花落一样,到了时候人就要花落了。所以老人的丧事叫喜丧,就是这是生命的圆满的结束,活着的人并不需要去挽留。而现代人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不管活着的质量,哪怕是无意识地躺着用滴流维持生命几十年,也要让这个人活着。不挽救就是没有人性。人是不能死亡的。人得为了不死亡而努力。现代医学在这方面也卓有成效,换心换肾,克隆人。亲人死了,可以克隆一个。
本来小孩子在未成年的年龄,内心深处对死亡的认识获得升华,自然地看待死亡是最完美的的。可是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围绕着孩子的成人,使得大多数孩子不可能达到这个状态。说成人也不严密,这个责任并不完全是成人的责任,而是人类集体潜意识里世代死亡的阴影就是很大的,小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有阴影,就好像世代要解决的命题一样。所以做父母的有这个恐惧,孩子害怕是太普通太自然的了。
要说具体形象点,前面已经说了美言的例子,就还得继续。虽然我一点也不想说。我是9岁失去了父亲,20岁时非常突然失去了母亲。这些失去在我接受心理治疗的这些年,才知道对我意味着什么。我那时候处理死亡的应激模式是没有感觉,就当做这个人不存在,这种模式会切断记忆,就好像没有失去也没有想念,自然就没有痛苦,生活如常。没有能力处理伤口时就是包裹起来埋在一个地方。当有能力处理伤口时,自然就会去拆开的。那些埋着的东西在以为如常的生活里也是地雷的。
自然当我生了孩子以后,孩子是能感受到地雷的。美言参加祖奶奶的葬礼的时候4岁吧,其实还不是葬礼,是三周年纪念。孩子1岁时随时我们回老家过年,93岁的老人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我婆婆催我们赶快回北京,她感觉到老人快要不行了。我和老公就真的带着孩子赶快走了,其实真的没那几天给老人送别吗?现在想起来,不是的。我婆婆那么个孝顺也要面子的人,可为啥那时候就把我们赶走呢?很多事情仔细寻摸的时候,是解释不清的。这些来自于潜意识,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也可以说是一种保护。可最好的是明白潜意识里这是什么,就无需被控制。未知的才会让人害怕和被控制,人对失去自由最害怕。
孩子4岁时我们过年回去,就留着给老人过三周年纪念。西北是土葬,坟地在古长城遗址上,也就是完全荒凉的荒漠沙丘上。那种仪式是热闹喜庆的,给羊身上撒上酒让羊颤抖,然后就杀了吃了。几天几夜的秦腔,喧天闹地的喇叭鼓乐,热闹又荒凉,是非八卦,反正就是要赶走真实的悲凉的感受。哭也是半表演半真情实意的伤心。最后在坟地上,一切都结束了,我婆婆坐在地上,开始大声嚎哭,于是一群女人,快有上百个吧,同时哭起来。那个场面我现在想起来还头皮发麻。这是她们唯一的机会能这样宣泄,她们每个人的伤心难过失落委屈冤屈生活的苦难都在其中,不是为了土堆里的那个人的。
我的玩的正快乐的美言一下子就吓哭了。我回到家就开始头疼,然后坐火车回北京,头痛一直到京,嘎然而止。我婆婆说我和孩子被鬼上身了,在老家给我们烧纸。后来四五岁的美言就开始害怕一个人呆着,害怕黑暗,说害怕有人来抢走爸爸妈妈,之前她从来没有这些害怕。直到现在她9岁了,这些害怕少多了。
这些并不是她离死亡较近,我们做为她的父母离死亡较近,不是真的我们要死亡,而是我潜意识里会有死亡的恐惧,害怕不管怎样的高兴快乐有意义地活着,死亡说来就来,不由我控制,一切就都无意义。而且我害怕死亡,死亡就会来的,害怕的会成真啊,心想事成啊,于是就为摆脱这个心想事成而努力,越努力越在其中越害怕,越觉得自己随时会死亡。当然这些是无意识发生的,影响我的状态和情绪。妈妈的这些心态,孩子是能感觉到的,会受影响的。美言4岁之前安全感很好,2岁3个月上幼儿园,哭一下妈妈走了,也就去接受老师了。分离焦虑也没很强烈。可反而到四五岁了害怕分离,我自己也发觉我那时候反而和孩子很一体。其实是感受到自己和孩子该分离了,害怕,因为潜意识里死亡就是分离,我和最亲的人的分离就是死亡。所以就反过来和孩子更为一体,要搅合在一起。这造成了孩子所有的性格和行为的问题。对孩子这个年龄段和父母逐渐分离开,感受到自己是个最大的干扰。我是靠来美国和孩子分离开半年来做到物理隔绝的。没有我在身边,孩子和爸爸反而更好,性格马上好的和四五岁之前一样了。  
而实际上非正常的死亡真的是个人自己的选择,潜意识里的选择。而人除了受过这种严重创伤的,没有人会选择死亡的。生的欲望对人永远都是非常强烈的,规律性的,到了老年六七十岁了,才会开始想死亡,老年阶段就是潜意识里接受死亡的心理过程。在那之前,没有人会想死。
潜意识里选择死亡的,也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对自己对死亡的害怕无法克服,对引起的困境无法解决的绝望和生的放弃。当明白潜意识里自己的感受和逻辑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种逻辑是很荒谬的,人就会很不同了的。
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就这样吧。
fdshaoyun  首先,我觉得,美言妈对于美言在葬礼过后的恐惧是否过度解读了。那么小的孩子,除非真的有无意识的唤醒过,否则,她是否真能有移情于其它人关于死亡。也就是,推己及人认为,姥姥的死~父母(孩子身体及精神上最亲身的人)~自己(这个较远),问题还有一个,祖奶奶与美言的亲近度,想必还是比较疏远的,这就更难有移情这一事。美言的恐惧,太概更多的来自于,那一百多号人的哭嗷。而且这里边还有奶奶这个较亲近的人。我们都知道,笑能传染,哭亦然,更何况在葬礼上那隆重的仪式,百号人的集体式。这内中凝重的悲痛,是更容易让美言陷入疑惑与恐惧。死亡,于我看在孩子那里,大概还是一个符号,一个词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的健康状况,若是父母有过病痛,那种状态可能也会唤醒孩子的担忧和恐惧。
大申在葬礼上的表现就能说明,不是大申没有情感的感受力,而是这个过世的人与他的亲近度还不足以唤醒他的移情,恐惧,伤感。而与老师的分别,是切实关己的。自然唤醒了孩子关于离别的愁绪。当然,其中,男女孩的情感细腻之处亦有差别。
爱无言  我没说美言的害怕,和祖奶奶,甚至姥姥的死亡有什么直接移情关系。你理解不了我的解读的,没有体会是很难的。孩子是对我的害怕的反应。孩子就是母亲的镜子,母亲感受不到的东西,孩子也给你照出来。尤其母亲和孩子 连为一体的时候。孩子害怕妈妈爸爸离开她。那次坟地里那种哭声的阵势,让她把死亡和分离联系起来了,有了意识。但如果我内在里对死亡豁达,这对她来说也不会成为唤醒。我对她的害怕已经看的很淡了,她的害怕也没了。

yzhang4  有四件不一样的事情:1、孩子本能的恐惧;2、身边人的死亡;3、孩子亲人对死亡的态度;4、孩子亲人对死亡的恐惧。孩子对血腥和痛苦有本能的恐惧。如果血腥和痛苦伴随着死亡,看在孩子眼里,孩子就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如果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死亡现象,没有直接引起孩子本能的恐惧,那孩子对死亡是否恐惧,取决于大人对死亡是否恐惧。大人不恐惧,孩子也不恐惧;大人恐惧,暗示给孩子,孩子也恐惧。如果死亡没有引起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就取决于大人对死亡的态度。

爱无言  申爸是头脑里想的。几个月的婴儿看到一个老人会大哭,孩子感受到老人要死亡的,我们那里的人一直都这么认为的。就会带老人去医院检查。从没见过蛇的七八个月大的孩子见到假的蛇玩具都吓的大哭,哪里来的恐惧?越小的孩子越灵性,大人很多东西不能决定也不能控制的。不过大人不要太关注这些,孩子三四岁以后,对死亡的恐惧,是和大人对死亡的态度有关的。可是对死亡的态度,岂是自己能控制的?太多的大人可不觉得自己恐惧死亡,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自己对死亡的态度的。连自己的态度和感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负责和调节了。结果只有吓的拼命隔离,不让孩子有对死亡的反应和感受。

阳阳妈2010  抛却很小的孩子灵性之说,我是赞同孩子对死亡的态度就取决于大人对死亡的态度,这点我是深有感触。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童话、绘本


申爸往热油锅里倒了瓢水,炸了(回答皮皮妈--娱乐的愉悦的)。
孩子的读物这个事情,确实是个重要的事情。
很多爸爸妈妈问那些绘本不好,哪些好。申爸不知道不好的具体名字.....当时在书店看完,早就忘了......不过,好的可以推荐。《丁丁历险记》、《神奇校车》、《淘气包快闪》、所有标着DK的图画书。英国的这家老牌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个个好。DK标记,质量保证。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的一些儿童百科全书,带图的;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也个个好.....申爸觉得,这个和出版社个别编辑有很大关系。
童话是必不可少的,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读。申爸推荐任溶溶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哎呀,这个,经典就那几样,都摆在那里。孩子还没有,还没看,用不着在流行的东西里面翻来拣去。申爸不否认会翻到好东西,可是忒费劲,把经典先吃了再说。

米米爸爸:补充一下,安徒生、格林童话,现在一般认为,不适合给年龄太小的孩子看。申爸说的5岁以上,差不多了。
我也才刚刚给米米看这类童话。

yzhang4  格林童话比起安徒生童话,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最难的事情是放弃


fanfanyangzhou 发表于 2013-12-5 15:40
申爸把绘本收起来的做法我也不赞同,很多绘本我们成人现在看也很有意思。

嗯,其实吧,冰冰妈,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不是获得,是放弃。能做到这一点,放弃,很不容易啊。有个词,叫什么来着?哦,对了,“与时俱进”,就是说这个事情的。与时俱进,要获得新的东西,就必须把旧的扔掉一些。要不,全收着走,哪里驮得动?

该放弃的时候,提早放弃,第一个放弃,为下一个正确的步骤打好基础,这不仅考验爸爸妈妈的智慧,也需要爸爸妈妈有超强的自制力。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那憨呼呼傻呵呵的小东西,会给爸爸妈妈来好多个急停,然后180度的转弯,把老爸老妈多年积攒下来的宝贝甩得七零八落,破的破,碎的碎。
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父母的患得患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jian161021 发表于 2013-12-1309:06
又认真看了遍申爸的听读指南,呵呵,说实话,很多一直没敢操作啊。对于读的困惑更大了......

嗐,祺祺妈,你知道吗?即便错过了聆听期,孩子也能够正常的成长。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要命了不得的。
其实呢,也不能这么说......父母患得患失,谨小慎微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造成的伤害是最深刻的。深入骨髓。这种伤害,一旦形成了,很难去除......也许,只有美言妈妈她们有办法......
莫嘀咕。那些老是打孩子的,养出的孩子,不也老阳光了?想做就做,做坏了,就这么一次半次,有什么了不起?你走哪一条路,都有上坡的时候。为了怕上坡,就原地呆着不动不成?想试试,就放手到孩子那里去试试吧。要是真担心,也就算了。让他过去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情绪的问题


那啥,申爸要说的是,有关孩子,情绪的问题,还有智力形成的关键期的问题。
因为申爸没有接触过小女孩儿,所以,申爸这里所说的孩子,都指小男孩儿。女孩儿,也应该一样....这个申爸是推测,实情确实不知道。
情绪和情感确实是最影响人的思维和决策的因素。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毋庸置疑。
关键是,情绪和情感的发育过程。
对孩子而言,情绪、情感、精神世界还有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在7.5以后。就是大申正在处于的这个年龄。情感中枢在孩子一生下来,就起作用,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一个人形成一个完善的情绪控制、疏泄体系,这得等自我控制的大脑机制:前额叶开始发育之后,才可能。否则,就只有情绪在泛滥。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心理活动,都可以“提前唤醒”,情绪也一样。
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爱之切,都会有一种本能的“天才”倾向。具体表现一例:觉得科学总结出来的书上写的,说这个事情,是孩子在8岁时候才有的,他们总会根据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个别现象,觉得孩子“现在就有了”。
再举个最重要的例子,孩子的“选择”。其实呢,理性的分析,一个人的选择,其来源只有三个:
1、习惯。在一样的情境下,采取一样的行为来应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当下的情绪。
3、根据自己的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
根据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大脑的前额叶不发育,是不可能的。要是不到年龄,孩子的前额叶是不会发育的,这是为神经生理学所证明了的。这个东西是比较硬的,相信这个,没错。
其实呢,小孩子,情绪如果不被过早唤醒,在7.5的转折来临之前,你给孩子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孩子的表现是幼稚的、淳朴的,“傻乎乎”的。情绪和情感被过早唤醒,是今天这个时代.......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更多由母亲掌管....最严重的问题。毫无疑问,“智力”的提早训练,也是一种过早唤醒。总体上而言,这两种过早唤醒,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情感的唤醒


阅妈发表于 2013-9-24 15:34:17
关于申爸一直在提到的孩子阅读阶段,我不知道是对于6,7岁就到了敏感期还是个体有差异,我印象里,我小时那个阶段真的狂迷,小学前,没认过字,也没上过幼儿园,也就是没经过任何启蒙教育,上学不到半个学期,其实也认不了几个字,但就能捧着《365夜童话故事》着魔一样迅速的看完,二年级找到一本《茶花女》的书,一天看完,看的时候,因太投入剧情而哭的稀里哗啦。要说认字也差很多,这个阶段的看书,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很吸引,书里的一句话,只要认识其中几个字,就很容易就能猜测那句话是在讲什么意思。现在看了申爸讲了这么多的关于孩子阅读的思考,是不是那个年龄段,对文字,想象力,理解力的发育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这阶段需要提供给孩子大量的好的优秀的书给孩子?

阅妈,个体差异肯定是有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申爸笃定,是可以“提前唤醒”的。就是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识字,然后,很小,学前,就能够自主阅读。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
在阅读方面,男孩儿群体和女孩儿群体之间的差异相当突出。女孩儿的阅读开始的普遍比男孩儿早。除非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前唤起男孩儿的阅读和情感敏感性....这种情况极度罕见....否则,男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绝对不可能看任何一本小说,感动得稀里哗啦。在二年级这个年龄,男孩子可以迷植物大战僵尸书、可以迷军迷武器枪支弹药书、可以迷恐龙书,但谈不上感动。
男孩子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静默期”,除了身体以外,情感、智力、认知、语言....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暂停了似的。这个时期,是为男性擅长的数学、推理、抽象思维奠基打基础的关键期。
至于“文字,想象力,理解力的发育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我觉得,这个年龄段,是大脑生理活动的一个高峰。假如,孩子生在一个没有文字的原始部落,这个时候,孩子对于身边的植物、动物、方向等的认识,会飞速发展,形成一个高峰。至于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是这个阶段过去了之后,才迎来高峰的。
这里面有微妙的事实差异:对于我们成人,不理解,就不会有兴趣。孩子很神奇:他不理解,但仍然能兴致勃勃。

fdshaoyun发表于 2013-10-2611:41:21
  申爸这段,又明朗了一大片。一,分清孩子的“选择”的原因(这个一直是我迷糊的地方)。二,还有注意到“提前唤醒”。之前,大家都眼睛盯着“智力”的提前唤醒,也是申爸一开始遭声伐的原因之一。然后,这又被扯出一个“情感”的提前唤醒。
爱无言:申爸,情绪的发展不是你想的这么回事的,这么简单的。
首先孩子情绪过早唤醒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来说说什么叫情绪唤醒。估计每个人都会发觉,看一个孩子,会发觉孩子的神情会和他(她)的父母很象。父母自己未必看得出来,但是旁观者会有这个强烈的感觉。谁带的孩子象谁。我在美国这边看到很多美国父母收养亚洲孩子,孩子脸上的神情还是象她(他)的养父母。所以那些孩子一看就知道不是中国孩子。
这些神情是咋回事?这些其实就是情绪。他们的情绪可以说被唤醒,可是有人情绪不被唤醒吗?啥叫提早唤醒呢?这个时间在哪里是合适的?有吗?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可以说之前是提早,之后是推迟。可是人不是机器,会有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大脑能调控情绪发展的规律,但却无法说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而且孩子生下来就在父母提供的环境下,父母和其他养育者这些大活人是什么情绪,孩子的情绪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受影响。
孩子刚生下就会有情绪,会哭,不久会笑。这些前额叶没发育也会有,早期的情绪都会被储存在身体里,也就是潜意识里。对这些早期的情绪,孩子还没有语言,是不会有记忆的,但是某些心理技术就可以让人体验到这些早期的情绪。
孩子出生后满足了会舒服的睡觉玩和笑,不满足难过就会哭闹。这是人的天性,趋乐避苦。假设说父母很快观察懂得孩子,那么孩子饿了就喂,尿了就收拾,小孩子会很好带。孩子不应该会有别的情绪,可实际上却并不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心理学上叫天生气质不同,有些孩子天生难养,其实是因为孩子情绪感知能力是最强的,有些敏感的孩子感知气氛和情绪的能力又极端强,就是家里气氛一点不对,或者父母有情绪,他们就处在其中了,孩子受不了就会哭。妈妈一烦躁,累了烦躁,困了烦躁,孩子都会哭,孩子越哭,妈妈会越烦躁。这时候真的是太考验父母了。这是孩子的动物脑部分的特点决定了的。逐渐的孩子的情绪就会变成和父母一样了,或者说被唤醒了。开始时候他们是由着“我”展示出他们的情绪的,后来就逐渐不是了,他们的“我”变成了和父母互动以后受影响的“我”。自我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不同孩子的气质和家长的性格脾气互相对应就形成了孩子的不同的自我,可是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孩子为了有真正的自我,就得和父母进行精神上的分离,这成了一辈子的纠缠和功课。这个功课和他们的力量,和那个你最关心的“为了做的思考者”的问题最息息相关。
7、8岁这个点,孩子的前额叶形成,他们因为思考和认知,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了隔离或者说压制。所以说他们可以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开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你的儿子在你俩的情绪环境中生长的会如你所说的幼稚的,纯朴的,傻乎乎的。这其实真的是个理想的状态。可是理想的就是少有的。先假设说你们没有唤醒孩子情绪。可是其他父母都无可避免唤醒孩子情绪的。
这简直是个最自然的事情。
前面你问的关于怎么培养孩子“为了做的思考者”的最重要的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做。可实际上你不知道就对了,你就天天在做了,孩子就跟着你已经在做了。这个问题知道时,已经基本上是做不到,才不得不去思考总结分析然后知道了。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当然也有人象你这样子一直在做,现在做的差不多了,好奇了来研究分析这个知道,老实说,我羡慕嫉妒恨!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答案已经明摆在那里啊。父母是做的思考者,孩子自然就被培养成这样子了。当然父母还得爱孩子,和孩子关系好。
duducurl  美言妈这段描述太生动了,学习不少!确实,在孩子的遗传气质影响下,孩子与妈妈之间情绪影响的来来回回,最终在童年期造成了孩子或沉静,或活跃的情绪状态,这一状态的影响纠缠一生。只是不明白,提前唤醒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每个孩子的机缘不同,能力与情绪的发展有先有后,这些其实是各自的生命密码,解码的时机和事物也各不相同。对于父母而言,只要是尽其所能,就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解码环境。所以,我觉得不存在提前一说,只有适合与否。大批量地生产,对于产品可以;对于孩子的成长,并无捷径。
“爱无言,妈妈们容易爱孩爱的把娃当成了自己,所以情绪情感就会带着孩子沉溺进去了,影响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那一条线,或者孩子的智力发展是用来对付妈妈的沉溺情绪的。”
对美言妈所说的这点,我有不同的看法。妈妈们的情感沉溺恰恰是我们更应该注重情感理性的原因。或者说,我们之前的历代妈妈们的情绪情感本身就没有得到理性的梳理,所以造成了我们在情绪上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情绪处理技术,我们可以理性地对待我们的情绪——但这个前提是我们对情绪更为敏锐的察觉,而不是以“冷冰冰”的智力来简单地大规模地处理行为来替代。智力有助于我们冷却,但是没有对情绪的敏感,这份力量无法达到我们的生命深处。基于此,我认为,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无法复制。当然,会有一些技术层面的方式方法可以为我们的探索助力,申爸的探索意义也正在于些。

yzhang4  这个......美言妈说得有些道理。可是呢....光有这个,还不足以做到。申爸还得找.....
这个这个,父母会影响孩子,毋庸置疑。可是,申爸不相信这是关键因素,申爸得找到关键因素。

爱无言  申爸努力加油啊!这个我也最想知道啊,如果有秘诀就好了啊!  

yzhang4  说得不准确,应该是:可是,申爸不相信这是决定性因素。申爸得找到决定性因素。
美言妈说得有道理。情感这个事情,实在申爸搞不掂,以前没琢磨过这个事情,也就随便说说而已。
大申的男同学同学里面,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那些妈妈是大大咧咧的,或者没工夫管孩子的,或者打小就由爸爸管的,都长得健壮瓷实聪明伶俐,你说他一句,瞪他一眼,他都跟没事儿人儿似的,一点儿不在乎,禁磕打。所有妈妈眼珠儿似地照看的,都胆小腼腆羞怯,稍一说他,就哭了,敏感还老生病。
妈妈养男孩儿,得留点意。

爱无言  你发现的这个是很对的,原因在哪儿?就是前面你说的妈妈和孩子身心在一体,孩子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她的爱其实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孩子反而不瓷实。孩子基本都会用各种招数,哭、胆小等等来牵着妈妈走。
江中江舟 发表于 2013-10-31 11:03
开始要求听,然后就在睡觉前给他放,他会听着听着睡着,后来会听着自己嘴巴里重复,我每次听到夏洛数威尔伯我很累,配的那个音乐我心里就很难过,他一点反应都没有。

美言妈,看到了吧:孩子的情感,如果家长不刻意唤醒,在四五六岁的时候,光靠语言是唤不起悲哀、恐惧这些感情的。

duducurl发表于 2013-11-4 12:49:24
对了,申爸,有个问题问你,给大申的这些听力材料,你事先都听过了吗?都有正向的判断吗?

申爸见过这样的孩子:才七八岁,就会察言观色,见人下菜碟儿。对于于自己有利有益的人,巴结讨好得没完没了。对于别人,冷淡到冷漠的程度。在身边的小朋友,喜欢他的孩子,超级喜欢他;讨厌他的孩子,极度讨厌他。
这种孩子我身边正好有一个,还不得已有很多交流。按我的本意,我会让孩子远离这种环境的。后来,没法子接触下来后,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都说孩子无罪,孩子还很天真,有很大的可塑性,也确实如此。当我们只是做好自己,让孩子在与其交往中摆正心态,尝试反控制。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担心的孩子被其带坏的影响。那个孩子发展出更为合理的控制手段,而其他孩子也摸索出更为合理的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当然,前提是这个孩子的父母还是比较正向的,孩子本身的素质也是比较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申教育中的两个遗憾


申爸:内个什么,这些日子,申爸不怎么想写。不想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了么?不是的。申爸特别想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
寒假,申爸弄清楚了语文的重要性,决定捡起聆听这个手段,文学性主题,从听入手。结果吧,这一引导聆听,不要紧,申爸发现,大申很执着地退回到他原先听的东西上去。
话说,感觉到原来的场景不对了.....对于发展着的孩子,不适合新的形势了.....这事情不是一天里发生的。孩子是一点一滴慢慢地成长的,感觉也是逐步累积起来的。可是,有最后一根稻草,让申爸决定,更改paradigm。

2014-5-7 10:19:57
楠妈:翻回以前的老帖子,申爸帖子中说的场景重建是不是弄清楚了语文的重要性?是不是以前大申的聆听资料少了古文这一块?现在适龄的孩子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如果是要加入语文资料,是不是经典古文比诗词曲赋更好(根据鲁鲁妈引用的细柳妈妈的经验)?

申爸:楠楠妈看得仔细。是的,大申的伴随聆听里面,少了经典古文这块儿。这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至此为止,大申的教育中,申爸有两个遗憾。
一个是在四岁到五岁之间,没有留意到绘画的重要性。绘画很重要,这项技能,在孩子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自如表达自己之前,孩子可以借之以表达自己。并且,在表达的同时,顺便锻炼形象思维的能力。当申爸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申爸只好放弃绘画表达.....等大申能够用语言自如表达自己的时候,绘画的表达功效,就没用了....改用别的,锻炼大申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个,就是在伴随聆听的时候,没有给经典古文。古文和古诗是两回事。古诗给不给,问题不大。但是,在伴随聆听阶段,不给古文,问题就大了,中国语文,缺少了古文,无法高效地建构,这个得补回来。申爸正在听史记,打算给史记.......但不知道效果如何。现在看出来了,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这些经典,偏重于哲,在语文能力建构.....就是大申现在这个时候.....用不上。当然,将来可能有用。比较好的古文,是史。既然是史,那就史记吧。
发表于 2018-4-2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21 00:58
大申教育中的两个遗憾

每天细读,探讨的深层次东西真的太有意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第一次互动


ccrubyduoduo发表于 2013-10-1506:47:08
申爸,问些细节问题:1、5岁时大申是自己安排看片听故事的时间的吗?2、他每天听几小时的故事,还要抽出时间看纪录片、玩电脑游戏、运动等 ,这个时间上来看远远不够花啊!

申爸隐隐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很基本的东西.......大家对它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出现这种情况,要解决问题,很简单,让我们来看孩子。
                                                                             看哪些孩子呢?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所以呢,申爸希望有几位妈妈,或者爸爸也行,能够配合一下。咱们现场调查一下,孩子的时间和妈妈的时间,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奥妙。有自愿报名的妈妈吗?在点评里或者回帖报名,调查今晚开始。
                                                                             申爸一时也想不清楚,到底哪里看法不一致.....还有,就是申爸一定有什么最基本的观念,申爸没有讲。没有讲的根本原因是:申爸认为“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基本观念”,根本不需要讲,可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真实的孩子身上,走完一个过程,这些问题就都能找到,并且解决掉。
咱们这就开始.....热烈欢迎妈妈们报名,随时加入哈。这是问卷,直接回在帖子里,就行:
孩子几岁几个月?
妈妈是上班还是专职妈妈?
孩子上幼儿园吗?
昨天,孩子是几点离家去幼儿园的?
昨天,孩子是几点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几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晚上,妈妈是几点见到自己的宝宝的?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一共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用回忆得太详细......当我们要写些什么东西出来时,我们就会马上发现,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粗糙.....大致差不多就行,不必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和粗糙的记忆较劲上。
把后续问题,也转过来,请一并回答。根据昨天的情况,回忆一下如下问题: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
补充一下: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这个时间要算在1里面。1的答案是这样构成的:妈妈把孩子叫醒,到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分手的时间;妈妈下班到家,到孩子睡着的时间。假如妈妈不需要忙别的事情,这些时间就可以用来陪孩子。可是,妈妈必须做一些家务什么的,导致尽管和孩子同在家中,可不能在一块儿陪着孩子。这种时间,都算到1里面。
欢迎妈妈们回馈!

ccrubyduoduo回答问题:
孩子几岁几个月?5周岁1个月
妈妈是上班还是专职妈妈?上班
孩子上幼儿园吗?上幼儿园中班
昨天,孩子是几点离家去幼儿园的?早上8点左右送到幼儿园
昨天,孩子是几点回家的?孩子由外婆于16点接,17点到家(幼儿园在小区里,1个小时是玩的时间)
在幼儿园呆了几个小时?8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60分钟-90分钟不等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做早餐,帮宝贝梳头,陪着她吃早餐(但不是同时,因为我起得比孩子早)
晚上,妈妈是几点见到自己的宝宝的?18点左右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一共几个小时的时间? 2小时30分钟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陪着户外活动+睡前故事或一起听广播故事玩游戏+睡前故事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3个半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2个半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1个小时
如心妈咪
如心:5岁5个月(08-04-24);
妈妈是非专职妈妈;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
昨天,孩子是7:40离家去幼儿园的;
昨天,孩子是18:30接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10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妈妈做的主要事情:洗漱,做早餐,陪孩子念书,吃饭,每天基本的都是这样;
晚上,妈妈是18:30见到自己的宝宝的,10点睡,在一起3个半小时;这段时间妈妈主要事:做(吃)晚饭,陪孩子写作业,户外运动(散步,滑冰等),洗漱,收拾屋子,亲子阅读。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4.5小时;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1.5个小时;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1个小时;
小尾巴
女孩,5 岁10 个月
专职妈妈
孩子上幼儿园
昨天,孩子是7:50离家去幼儿园
昨天,孩子是5点10分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9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1个小时的时间
妈妈自己洗漱、想办法把孩子从睡梦中弄清醒(讲点她感兴趣的事儿)、监督她穿衣、洗漱,然后送她上幼儿园。
下午妈妈5点去幼儿园接她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下午5点到晚上10点睡觉一共5个小时的时间.
昨天晚上,5点半带孩子跟两初中同学吃晚饭至8点半回家(这样的情况很少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回家后打扫养兔猫的笼子,和孩子爸爸聊他昨天遇到的一件事。10点陪孩子洗漱、睡觉。然后上网,11点睡觉。
平时晚上,5点半左右开始做晚饭、六点40点左右吃饭收拾厨房、7点半陪孩子出去玩到8点半回家。上网或和孩子爸聊天。9点半开始洗漱,睡前陪伴(聊天、讲故事)
昨天晚上,女儿是听着成语故事睡觉的。故事里的对话都是用的文言文,女儿明显是听不懂的。但她仍然反复地听,偶尔会问我某个词什么意思。
以前我还问她,你听得懂吗?她说听不懂,但还是想听。
看英语动画片时,她也说她没听懂,但就喜欢看画面。我想,她是通过画面来理解动画片的意思的。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早上1 小时,晚上5小时共6小时?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昨天居然没有undefinedundefined!!!)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我们昨晚都在一起,但各干各的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神啦,前天是星期天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
再改大前天吧
孩子是7:50离家去幼儿园;
前天,孩子是5点20分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约9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1个小时的时间
妈妈自己洗漱、想办法把孩子从睡梦中弄清醒(讲点她感兴趣的事儿)、监督她穿衣、洗漱,然后送她上幼儿园。
下午妈妈5点去幼儿园接她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下午5点到晚上10点睡觉一共5个小时的时间。
1、前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早上1 小时,晚上5小时共6小时。
2、前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约2小时。
晚饭后散步游戏1个小时(也主要是她自己跟小朋友玩,我自己快走锻炼去了)、陪写字半个小时(她主动写她在幼儿园学的字母给我看)、陪聊及睡前故事半小时。
3、前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3小时。
说明:除了一起吃饭,其他3小时我们基本上各干各的,她自己看动画片半小时、看书1小时、自己装怪录像、逗猫惹兔的玩儿。我做家务然后边上网边看她玩儿。
khaoyai
孩子几岁几个月:4岁6个月
妈妈是上班还是专职妈妈? 上班,但是不忙
孩子上幼儿园吗?上幼儿园
昨天,孩子是几点离家去幼儿园的?早上8点15左右
昨天,孩子是几点回家的?晚上7点半左右(我们坚持走路回家,路上边走边玩要用接近2个小时)
在幼儿园呆了几个小时?九个小时至十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小时零十五分钟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孩子自己玩,画画,看书,目前还听书,我做些家务,早饭在幼儿园吃,所以不用我操心
晚上,妈妈是几点见到自己的宝宝的?晚上我可以五点四十就可以了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一共几个小时的时间?五个小时(晚上要10点半这样睡觉)
阿妞:
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回答:六个小时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回答:两个半小时左右左右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回答:三个半小时左右
fdshaoyun
1,大坤:2岁8月
小祥:1岁1月(都是男孩)
2,妈妈全职,俩孩都在家,没上幼儿园,都在农村老家。
3,早上7点醒,赖半小时床。聊天,兄弟俩玩闹一会。
洗漱,准备早餐,这空档两娃在屋庭爬爬走走,喝喝水,早餐完毕9点。
9-11点期间,孩子玩乐,搭积木同时看《鼹鼠的故事》两集,到屋庭看爷爷种菜,坐扭扭车,玩爷爷的工具。
妈妈开始整理做家务,准备午餐,期间哄老二睡一觉。
11-12点:午餐
12:30 到楼上房间两兄弟玩闹,听儿歌,看绘本,搭积木,看《鼹鼠的故事》《我是特种兵
》,一直到3点午睡(老大看,老二不懂看,就在房间里爬上爬下到处探索,扭电灯开关,翻箱倒柜…偶尔停下来听音乐挥挥手算跳舞了妈妈在一边逛逛论坛)。
4:50起床。。妈妈收衣服,准备晚餐,准备洗澡,孩子在屋庭玩乐。
6:50晚餐完,洗了澡。邻居带两外甥来玩,一个4岁半一个2岁半,也是男孩,四个孩子玩到九点,大人在边上看电视聊天。
9:30,睡觉。
景硕妈
多多,男孩,5岁两个月,上幼儿园中班。妈妈上班,多多昨天早上大约8点去上学,下午四点半放学五点半回家,在幼儿园大约呆了七个半小时。
妈妈从早上起床到和孩子分手大约有一小时多点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妈妈洗漱、吃饭,叫孩子起床。
晚上六点左右见到孩子,从见到孩子到孩子睡着大约5个半小时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六个半小时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一个小时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五个半小时

发表于 2013-10-1514:52:10
现在,共有四位妈妈给出了回馈,大顺妈、阿妞妈、小尾巴妈、如心妈,其中,如心妈给了两天的回馈。
申爸先来报一下统计数字:
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5.2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22%;
妈妈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7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7%;
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为2.6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11%。
“昨天”是平常的一天,上面的统计数字因为采样的原因,会有一些偏差。随着加入调查的妈妈人数的增多,这种偏差会逐步缩小,直至把“昨天”变成典型的一天。
欢迎更多妈妈加入调查!让我们自己看看,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真实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就先在已经获得的统计数据,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写出来,分享。
哦,景硕妈的数据也来啦,现在,统计数据变成:
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5.3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22%;
妈妈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6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7%;
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为3.2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13%。
大坤小祥妈妈是全职妈妈,暂时先不和上班的妈妈的时间统计在一起。不过,也请大小妈妈关注一下上班妈妈的指标和分析,自己算一下指标,特别关注“有效陪伴孩子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妈妈全身心的陪伴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妈妈们首先要想办法,把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尽量加长,剩下实在陪伴不了的时间,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智力+情感=一切


ccrubyduoduo发表于 2013-10-16 11:11:07
五周岁之前孩子的安全感基本建立了,是否只要每天有高效陪伴就可以,但时间不一定要长?关键在于固定时间长期坚持。而后,是否应该尽量把时间留给孩子自己去安排?父母的爱存在不就是为了分离吗?

如果问申爸对顺妈的问题的回答,很简洁:No。
申爸以为,对孩子的教育而言,智力+情感=一切
这座楼其他的绝大部分,都在说“智力”,只有这一点点在说“情感”。孩子的良好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恐怕就是妈妈高质量的陪伴。除了这个,其他方面的贡献,不能说忽略不计,肯定也不大。
如果一位妈妈不相信所谓心灵感应的胡诌,那么,她影响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不管自己多么想,不和孩子全身心地亲密接触,想的都是空想,啥用也没有。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之前,妈妈的高质量的陪伴,多多益善。当然,陪伴的具体方式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变化。大申已经不怎么感冒亲子阅读了:“听着费劲,读了半个小时,也没读多少。还不如我自己看,一转眼就看完了。”可是,大申会聊天儿了,他喜欢在晚上关灯之后,和妈妈聊他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你们昨天晚上又聊什么了?都十点半了,你们两个还咯咯唧唧个没完。”申爸问申妈。“哎呀,大申可是懂事了,大申的很多观点,很深刻,很有意思,太有趣儿了。可是,聊的事情,我都忘了。等我想起来,我告诉你。”申妈说。
陪伴孩子,只就是“心在”难做到,要做到了“心在”,和孩子做什么,倒真的不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多乎哉?不多也:给上班的妈妈


真的不是很多诶!
咱们从四位妈妈的反馈,一直统计到十二位妈妈的反馈。不管样本量怎么增加,其他的指标都有不小的波动,可是,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稳定地徘徊在1.6-1.7个小时/天,占总时间比更加稳定:死死地钉在7%这个数字上,不动。
先回答顺妈的问题。
从妈妈们的回馈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除去睡觉、在幼儿园的时间,每个孩子的时间不等。最少的是3.5个小时,最多的是6个小时。平均而言,孩子每天有4.6个小时。在这4.6个小时里,孩子既没有睡觉,也不在幼儿园,可是,这个时间也不是妈妈在身边陪伴。
我们看一看,这个时间,妈妈都在干些什么。从妈妈们的回馈中,可以看到,妈妈在做这些事情:
“老师聊了一下、淘米做饭、孩子自己玩面粉我看视频、吃饭、洗碗、洗漱、吹几下埙,看几眼书、忙着做饭,做家务(抽空看看她干什么呢)、做家务为主,自己看书上网、洗漱,吃饭、上网或和孩子爸聊天,打扫养兔猫的笼子,和孩子爸爸聊他昨天遇到的一件事”。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妈妈的活动,就可以看清楚,妈妈们主要在忙生活必须的家务。不做饭,就没有饭吃,饭必须得做;打扫搞卫生这些事情,占去了大量的时间。除了这个时间,就是和孩子一起了。妈妈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提到得很少,只有“吹几下埙、看几眼书、自己上网、和爸爸聊聊天儿”。
妈妈留给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的时间,也得增加。不能“有了孩子之后,就没有自己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陪伴只有1.7个小时,而孩子一天有4.6个小时的时间,不在幼儿园也不在睡觉。剩下的2.9个小时,孩子在干什么?这个时间,要远远多于妈妈高质量陪伴的时间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申的典型一天


时间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申爸不可能再像记录昨天的事情一样,精确地采样大申那个时候,一天中具体干了什么。只能根据记忆,抽象出大申“典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早上5:45,大申自己醒了。这个时候,申爸早醒了,在书房看书或者上网。大申自己爬起来,跑道卫生间,来个大哗哗。妈妈仍在睡。事实上,大申起床,妈妈十有八九不知道。然后,大申自己跑道客厅,把厅里的灯都打开,按下Nano的播放键,音响就开始接着放昨天故事。
申爸在书房,听到故事响了,就知道大申起床了,在书房喊:“去洗把脸!”大申也不吱声.......他不乐意洗脸.......到狗窝那里,拽一本什么书,坐在沙发上,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有的时候,昨天晚上玩发射机器人玩high了,大申也不看书,继续操纵他的机器人,嘴里一边“嘟嘟嘟”地模仿开枪的声音,一边让机器人开枪。一边玩儿,一边听他的故事。
申爸有时候出来看一眼,有时候,根本就不出书房。“你小声点儿!你妈还睡着呢!”申爸从书房给大申说。大申过去把音响的声音开小点儿,可嘴上的“嘟嘟嘟”的声音,还是那么大。这个时间是留给大申自己的时间,大申利用这个时间,干他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干什么都行,申爸不管.....申妈当然更不管,还睡着呢,她怎么管?.....
六点五十五,申爸走出书房,跟大申说:“去,洗把脸。”大申不乐意,申爸就说:“你要是不洗脸,丽妈妈会说,这个小孩儿太脏,眼睛里都是眼屎,不能让他给小朋友摆饭碗。眼屎掉到饭碗里,多脏啊!”
大申不说话了,自己跑到卫生间,稀里哗啦地放水洗脸。申爸把大申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往盒子里扔。他自己洗,申爸也不管,不一会儿,大申满脸的水,就跑出来了。申爸说:“三把屁股两把脸.....”。大申不想当“屁股”,赶紧争辩说是洗了“两把”,绝对没洗“三把”。申爸跟大申说:“快七点了,你走不走,要走,就快穿衣服。”大申忙不迭地去关Nano,一边关,一边跟申爸说:“你别动啊,我晚上接着听。”申爸:“谁动你那玩意儿啊。你让我动我都不动。”大申坐在沙发上,自己穿好衣服,申爸也把玩具都整理好了。
爷儿两个高高兴兴地出门儿了。
早上上学路上是最黄金的时间,大申兴致正高,申爸也打叠起精神,慢慢走,仔细聊。大申会问各种问题,或者,申爸给大申讲什么科学知识。
到了园门口,大申问:“今天谁接我啊?”
申爸说:“你妈接!”
大申起腻:“你接不行吗?”
申爸说:“不行,爸爸今天有事儿。”
他喜欢爸爸接,路上好聊天儿,每天上学路上的一刻钟,都聊天儿。时间还早,幼儿园门口一个小朋友都没有。丽妈妈已经远远地在楼上和大申招手了。谁接的问题,管不了那么多了,大申小鸟儿似得跑进了幼儿园。
至此为止,大申起床已经1.5个小时了。
这1.5个小时,用来这么统计:
大申听故事听了1.25个小时;大申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干了1.25个小时(事实上,自打大申5:45起床,到上学,就没人理他。这段时间就是留给孩子干他自己想干的事情的。大多数时候是听故事,很多时候,也看DVD。在同样的时间里,申爸申妈也都在干自己的事情,申妈睡觉,申爸看书或上网);大申自己玩儿了1.25个小时(如果是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那就看了1.25个小时的书);高质量的陪伴,0.25个小时,是指路上的聊天儿。路上聊天儿对大申很重要,申爸在爱网里有记述。
总共是4个小时,1.25+1.25+1.25+0.25=4个小时。

爱无言  真有规律,也很平静。

理想与现实之间  睡觉时间好像有点短哟

yzhang4  大申每天中午在幼儿园,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午睡。

yunyal发表于 2013-10-17 12:56:19
剩下的2.9个小时,孩子在干什么?
这个时间,要远远多于妈妈高质量陪伴的时间啊。
这个问题真的要好好想一下。我昨天给孩子定时间表,怎么算都不够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做完所有的事情的话,就会搞到10点半睡觉了。然后我发现了,孩子放学以后到我回家以前,其实时间倒是很充裕的,得把那段时间充分用起来。

yunyal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只是,词句稍微调整一下就更好了:从“然后我发现了,孩子放学以后到我回家以前,其实时间倒是很充裕的,得把那段时间充分用起来。”改成“然后我发现了,孩子放学以后到我回家以前,其实时间倒是很充裕的,得把那段时间留给孩子自己支配,去做孩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听故事。”
现在,对大申典型的一天,我们也做一个统计,大申的一天:
听了3.5个小时的MP3故事,听申爸读了0.75个小时的书;
自己看了2.2个小时的书;
运动了0.75个小时;
高效陪伴是2.25个小时;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最长,应该算是5.25个小时。
早上从5:45到7:15,是1.5个小时,晚上从17:30离园到21:15入睡,是3.75个小时。大申一天里面,不在幼儿园又没在睡觉的时间,就是5.25个小时。
可以看出来,大申只要在家,就播放着MP3故事。除了听申爸读书、看视频、在路上和运动的时间,大申都在听MP3的故事。可是,所有的听,都不是坐在沙发上“专注地听”,而是一边干别的事,一边听。这里,引出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分心二用的能力。
因为小孩子的前额叶还没有开始发育,大脑处于“无政府状态”。大脑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每个脑区,各个部分,各干各的。这是一个缺陷,更是一个恩赐。这种机制可以保证孩子并行高效地处理头脑接受进来的各种信息。这种处理的结果,就建构起了我们所说的“智力的基础”。
对于我们成人,因为有完善的前额叶指挥和协调大脑,我们已经丧失了并行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只能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要么听,要么玩儿。不可两者得兼。显然,孩子没有这个毛病。他可以一边听,一边玩儿,两不耽误。
理解小孩子大脑的这个生理特点,是培养好孩子的关键。

融融言言  爸爸妈妈讲故事时,能不能也放着MP3呢?会有影响吗?

yzhang4  原则上来讲,放着故事讲故事,也是可以的。可是,爸爸妈妈讲故事时,重点是在亲子交流,没有别的信息干扰,让孩子全身心地交流,可能更好一些。另外,爸妈讲故事的时间,不会太长。平均下来,每天都有45分钟 就已经是最好的了。45分钟还是比较短,孩子暂时不听MP3,也没多大影响。

Helen_0801 这个分心二用的能力,孩子几岁后再刻意的训练就没大效果了?7.5岁之后?
我自己是那种 要么听歌要么干活,一点不能二用,真羡慕那些可以边听歌,边工作的人。

yzhang4  其实,根本谈不上“训练”,更谈不上“刻意”。你就把故事开着,放在那里,就这么简单。准确滴说,是把孩子放在一个有故事的环境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问题和它们的回答2013-11-1


孩子们开始听故事了,妈妈们开始提问题了。

申爸在仔细思考妈妈们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大问题。
这些问题啊,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申爸需要些时间,想一下,怎么回答。
回答得尽量系统,周详,否则,一个问题还没回答好,又来了一大堆问题。
我们把自己扔进问题的坑里,就爬不出来了,连某爸都小心,不往坑里掉,咱们也尽量不把自己丢坑里。反正,孩子们还有充裕的时间,申爸的回答,不会等太久。

有些小问题,涉及到马上的行动,也好回答。申爸先回答这些小问题,有了答案,妈妈们好去做准备。大问题,慢慢来,好在,这些问题,申爸都记下了。

申爸欢迎两件事情:
第一件,真实地困扰你的问题。不管问题有多大,只要是“真实的”问题,就欢迎;
第二件,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有,在做的过程中的回馈。回馈回馈,越多越好,越详尽越好,多多益善。

申爸重点盯着这两种事情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伴听材料的播放时间  


申爸:主要是白天要让孩子多听。如果白天没听,孩子感兴趣了,晚上就听很晚很晚。白天只要在家,就播放着,晚上到了十点,硬性停下,孩子一会儿就睡着了。
B英B回文的),接着洗漱上床继续让他听到9:30,又能听60分钟左右吧强制关机。(如果下雨就停止户外,改在家做游戏又能多听60分钟)这样算起来还是能听2.5-3.5小时,还是不错的。
申爸:呵呵,没必要这么郑重。只要孩子在家,清醒、没有睡觉、不在写作业、不在看视频,就让故事播着。就想五星酒店里的背景音乐一样,一刻不停地播着就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学的孩子如何安排聆听时间


上学的孩子,聆听的余地,完全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充裕了。
首先,得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其次,要保证孩子户外运动、玩的时间。最后,要保证孩子写作业的时间。
这三部分时间一去掉,剩下给孩子聆听的时间,就不多了。
一般来讲,孩子放学一进家门,就可以把故事打开。他一边休息,吃东西,一边听着。开始写作业了,就得把故事停掉,保证专心写作业。出去玩儿,是不能并行听故事的。只要孩子一进家门,就可以把故事打开。那边厢,孩子该干什么干什么,换鞋、自己读书,玩儿还是吃饭,都可以开着故事。早上起床,就打开故事,孩子可以做别的任何事情,都不影响。
听一段时间,他上瘾了,晚上一到家,就自己打开听了。早上一起床,就去播故事。这时候,你就省心了。
对于上学的孩子,最重要的听故事的时间是周末。周末的时候,只要在家,没有学习的时候,就开着故事,让孩子一直听。这样听一天,晚上头一沾枕头,就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全家一起听


2013-11-19 10:05:58
宣宇妈:今天来反馈宣宇的情况:
宣宇好像突然有一天就喜欢上神奇校车,近几个星期对其他绘本不怎么感兴趣了。
从11月初开始听袁版的三国演义评书,我是从100回开始放的,目前听到160回。孩子爸爸先前觉得我给孩子听三国演义,有点神经病,播放了几天他也听的津津有味。宣宇也开始入迷,主动要求播放了。昨天要从第一集开始听。

申爸:真的呢,给孩子听的有声读物,确实都是好东西,完全可以全家共享。话说大申在客厅听故事,申妈呢,老是有事没事地拿个抹布抹桌子。抹也抹不完。申爸就说,你要是听,坐在那儿和大申一块儿听,申妈见戳穿了把戏,嘴硬:“我才不听呢!”转身走了。不过,隔天,申妈又在那儿抹桌子了。

趁着宣宇喜欢神奇校车,把别的绘本都收了吧。只留下和科学技术有关的就行。要是不收,孩子过段时间,还是要回来把那些绘本再看的。
孩子的记忆力惊人。他只要听了两三遍,就会背了。不用费劲巴拉地尅着背。
也可以考虑干脆把《猫头鹰王国》停了算了,改读论语。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孩子要利用寒暑假大量聆听


茗阳: 感谢大申爸.  我家子皓现在6岁5个月了,还有1年到关键期.有点小紧张,生怕耽误了宝贝的成长.

孩子现在喜欢《三国演义》评书,就让孩子多听。只要孩子在家,就让评书播着。特别是寒假快到了,等到了寒假,让子皓一天听个够。这个寒假的二十多天,将是子皓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段。因为只有这个时段,子皓才有机会大量聆听。

需要子皓妈妈留意的是:聆听的资料是有层次不同的。在此之前,子皓听的基本上都是最低层次的资料,从三国开始,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聆听层次。申爸希望明年暑假结束的时候,子皓能够喜欢听像《易中天品三国》这个层次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把入睡时间往前调


2013-11-312:11:40
怡妈:昨天听了6个多小时,晚上亲子阅读红楼梦到10点,说晚安,我发现2分钟不到就 睡着了,申爸,你说我是给她听红楼梦还是听吴姐姐?谢谢!

申爸:怡听的红楼梦,是原著的朗读吗?
怡入睡很快,这很好。可以开始考虑,把孩子的入睡时间往前调,正确调到21:15,就让孩子睡觉。
申爸笃定:晚上睡觉,头脑回复,对于孩子彻底处理并吸收当天听到的信息,有莫大的好处。
反正孩子累得一沾枕头就着,那索性利用这一点,把孩子睡觉的时间往前调,让孩子多睡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5-1-10 16:45 , Processed in 0.147814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