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8-1 08:1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ike11 发表于 2017-10-13 19:22
本帖最后由 mike11 于 2017-10-13 19:23 编辑
《论述3》
归纳总结,其实就是书写解题笔记,就是总结“条件反射”。要提高对关键词汇的敏感度,能够通过关键词汇,迅速建立起条件反射,找到解题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解题联想。
举例说明。当我们看到有两个平方相加的时候,这种“两平方相加”就是关键词汇,或者题目的关键特征。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个特征时,我们就要条件发射去想到以下可能的解题方案
1.可能会涉及最值问题,此式子大于等于零
2.可能需要添加一项,构成完全平方公式
3.联想到正弦余弦平方和等于1
4.想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斜边平方和
。。。。
等等这些可能的解题方向,从而迅速找到解题突破口
如果平时归纳不到位,少归纳其中一点,都可能解决不出这道题目。哪怕给你一节课时间
《论述5》
很多朋友让我多谈谈建立解题联想的问题,如何提升对关键词敏感性的问题,OK,我就在说说,希望能对孩子们有所启发
对关键词的敏感性,来源于平时做题的归纳积累,到底有多少关键词,这个是没有定性的。比如“中点”、“整数”、“一半”、“三分之一”“根号2”。。。等等,每一次做题,学生都会有个感触:奥,这道题是这样解出来的,看到中点,我就要想到做平行线,想不到就完了。基于这道题,这个学生就总结了一个关于“中点”的解题联想:
中点——平行线
那么,中点就变成了一个关键词。学生以后看到它就要刻意去联想,去敏感。这是一个过程,当孩子多做几道关于“中点”的题目后,不用多说,中点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一定时非常敏感的关键词。
再比如化学中的,看到“与水反应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我就要马上联想到中学阶段的所有酸性气体,且一个不能漏掉:酸性气体 HCl 、CO2 、SO2 、H2S、Cl2
每做一道题,学生都应该有新的收获,都应该有那么一到两个敏感词汇的总结,建立多个解题联想。
比如刚才说,酸性气体问题。假如一个学生因为不知道CO2是酸性气体,而没有解答出这道化学题。那么,做题之后,他应该总结一遍:请记住,CO2也是酸性气体,整个中学阶段的酸性气体有HCl 、CO2 、SO2 、H2S、Cl2
《论述6》
我们都知道,归纳总结很重要,建立解题联想(解题突破口)很重要。
每做完一道题,我们都会有新的感触。都会几条(起码一条)相关的解题联想。下面我重点来谈,如何发散思维,基于一道题,建立更多相关解题联想,归纳更多相关信息,完备自己的归纳总结数据库,真正实现融汇贯通
老师经常谈融会贯通这个词,到底什么是融会贯通呢?
通过例子来说明
一名高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解题突破口(lg2+lg5=1,换元替代),而没能解答出这道题。
于是呢,这个同学解题之后,就感触颇深。于是在自己的归纳总结本上,认认真真的开始写了:
以后再看到“1”这个数字,我就要想到“lg2+lg5=1”这个式子,看能否使用换元替代方法。。。
这样结束了吗?
没有,因为,这仅仅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解题联想,算是完成了归纳总结的最简单的一步。
他又继续发散思维,回忆联想,把所有相关“1”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都放在自己的本子上。他开始回忆起来:
1.sin2x+cos2x=1(正余弦平方和等于一),任何数除以这个式子,大小仍不变
2.正切余切乘积=1,任何数除以这个式子,大小仍不变
3.看到1,想到两数比较大小的问题。通过两数比值与1的关系,判断两数大小。(很多难题会用到这样的解题联想,很少人能往这方面想)
4.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1,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面积=√3/4(关于√3,我可以再另外总结一下:当我再次看到√3时,我就要敏感的想到,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其面积是√3a²/4,其高是√3a/2)
。。。。。。。等等等等,你可以尽情的去发散思维,去回忆,把整个中学阶段相关1的问题都总结到一起,这叫做融汇贯通
发散思维,没有边界,没有定法,你根据自己对题目和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尽情的总结归纳吧。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数据库
在第四点,我看到√3时,又开始做了关于√3a的先关解题联想。当别人看看到√3没有其他方法时,你却想到了正三角形的面积及高的问题,这就在引导你往这方面去思考,很大程度上,解题突破口就在这里。想不到就完了
大家通过这个例子能够看出来,基于一道题,我有可能总结太多太多东西,可能会联想书写1节课。请您放心,这不是浪费时间,你所做的这些工作,正在让你对整个中学课程融会贯通,你在建立自己的“解题联想数据库”,在归纳一切可能的解题突破口。这叫做对一道题的精耕细作,叫做精做题。做题不多,但成绩牛逼,这一点都不难实现
《论述7》
关于三角形面积问题。
我做完一道题,题目涉及三角形面积的问题其中应该了不常用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1/2absinC
=1/2acsinB=1/2bcsinA,我因为没有想到这个应用,所以没解决出这道题目。那么,做完这道题目之后,我决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就完成任务了。我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彻底认真的归纳总结
于是,我总结到:
当我看到“三角形面积”这个词汇时,我需要联想到以下可能的应用或解题方向:
1.三角形面积=1/2absinC=1/2acsinB=1/2bcsinA
2.我联想到,关于面积的另一个求法,海伦公式
假设在平面内,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周长的一半):
3.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r/2
4.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4R
等等。。。。
看,通过这一道题,我另外又想到那么多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解题方法,我甚至可以把整个初中高中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这就叫做融会贯通。
当以后再遇到三角形面积题目时,以上各个知识点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都可能成为解题突破口,那么我就可以快速的条件反射,找到这些归纳总结的知识点
否则,如果你没有总结过其中一个,比如,海伦公式。那么,你就有可能考场上解答不出这道题目
《综述》
数学的归纳总结太重要了。顶尖优秀的学生,他们做一道题花5分钟,然后会拿出10-15分钟来做归纳总结,来写解题笔记。
归纳总结,其实就是解题联想。这是数学高手的必修课
归纳总结,总结的都是条件反射,也就是,我看到什么,就要联想到什么,然后一举突破这道题目
比如,看到“整数”这个词,我就要想到数学归纳法
有很多很多词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提到。比如看到圆周角,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重复多了,很多学生也都知道了这样的解题联想。
只是,学生跟随着老师,散乱的记忆着很多关键词。老师只是泛泛的再提,当然很多很多都没提到。那么当学生看到了这些陌生的词汇,也没法建立联想。他们当然很难瞬间突破这道题
如果学生有建立以关键词为根本的解题联想的意识时,那么,他的高效率学习时代就来临了。
我们要告诉孩子, 每做一道题,都要梳理总结一下:是哪个词汇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想到了从这个地方突破。然后做题之后,就要写下解题笔记:当看到XXXX的时候,我就要联想到yyyy解题方向。。。
如果一个学生学会了归纳总结,那么,解题速度绝对不再话下。这些高手解题,根本需要灵感,他们是条件反射,可以瞬间找到解题突破口。
联想记忆,联想背诵,联想思维。 |
|